[ tóng tiáo gòng guàn ]条:枝条;贯:钱串。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事理相通,脉络连贯。
[ tóng tíng ]古代少数民族名。《汉书·王莽传中》:“自 越 巂 遂久 仇牛 同亭 邪豆 之属反畔以来积且十年,郡县距击不已。”
[ tóng tú ]1.同路;同行止。2.同归,归宿相同。
[ tóng wèi ]1.处于同等位次。犹同列。《国语·楚语下》:“烝享无度,民神同位。”《仪礼·聘礼》:“使者既受行,日朝同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 於是与 廉颇 藺相如 同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子推 笑曰:‘天开公子,子犯 以为功,吾不忍与同位。’遂逃焉。”2.指职位相同者。《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孔颖达 疏:“同位,谓同为大夫,共在列位者。”汉 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同位毕至,赴弔云集。”
[ tóng wèi sù ]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各种原子互为同位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上占同一位置。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
[ tóng wèi sù sǎo miáo ]指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通过测定人体内某一器官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情况,检查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功能等。用于脑、肝、肾、骨骼、甲状腺、淋巴结等的疾病诊断。
[ tóng wén ]1.同用一种文字。《礼记·中庸》:“书同文。”《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唐 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2.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夏衍《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3.通译文字。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参见“同文馆”。
[ tóng wén gòng guī ]比喻国家统一。同“同文共轨”。
[ tóng wén gòng guǐ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 tóng wén guǎn ]1.宋 代四方馆之一。专以接待 青唐、高丽 使节。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方馆》:“四方馆。宋:都亭驛 以待 辽;都亭西驛 以待 西蕃、阿黎、于闐、新罗、渤海;怀远驛 以待 交趾;同文馆以待 青唐、高丽。”《宋史·礼志二二》:“绍兴 二年,高丽 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2.清 代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学校。1862年(同治 元年)在 北京 成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学习外文。《清史稿·选举志二》:“又震於列强之船坚礮利,急须养成繙译与製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曰福建船政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等学堂。”严复《原强》:“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孽海花》第二回:“我却晓得去年三月,京里开了同文馆,考取聪俊子弟,学习推步及各国语言。”参阅《清续文献通考·学校十四》。
[ tóng wén sì ]唐 官署名。掌管诸蕃使者朝见、献纳等事宜。《新唐书·百官志三》“鸿臚寺”原注:“龙朔 二年,改鸿臚寺曰同文寺,武后光宅 元年,改曰司宾寺。”参见“鸿臚寺”。
[ tóng wū ]谓夫妇同房。南朝 梁武帝《净业赋》:“復断房室,不与嬪侍同屋而处四十餘年矣。”
[ tóng wǔ ]同一伍的人。古时军队五人为伍,户籍五家为伍。
[ tóng xí ]1.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云。后泛指同坐一处。2.谓共席而眠。指过夫妻生活。3.同一宴席。亦指参加同一宴席者。4.指同学。
[ tóng xǐ ]客套话,用来回答对方的道喜。
[ tóng xiàn ]1.同一县。2.同受缚。指同被治罪。县,“悬”的古字。
[ tóng xiāng ]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
[ tóng xiāng huì ]中国 近代,在通都大邑,同籍贯的人为互相联络而成立的一种组织。
[ tóng xiǎng ]指共鸣者。比喻志趣相合之友。
[ tóng xīn ]齐心:~同德(思想、行动一致)。~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