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地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dì suì ]犹地道。
[ dì tā tiān huāng ]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 dì tān ]在地上陈列货物出卖的摊子:摆~儿。
[ dì tán ]皇帝祭地的坛。又称“方泽”、“方丘”。今 北京市 安定门 外有 明 清 地坛,明 嘉靖 九年建,清 重加修治。方形,周围约五十丈,广八九丈,中有方坛。《清会典·工部》:“紫禁城之南,左太庙,右社稷。设坛於四郊:都城之巳为天坛,丑为地坛,卯为日坛,酉为月坛,未为先农坛,三坛附焉。”
[ dì tè ]1.土地所生能伤害人畜庄稼的毒虫瘴气。2.谓土地瘠薄不利作物生长。
[ dì tǐ ]1.大地的形体。后指地球。汉 王充《论衡·四讳》:“西益宅何伤於地体,何害於宅神?”《清史稿·天文志二》:“西人谓地体浑圆,四面皆有人,冬夏互异,昼夜相反。”鲁迅《坟·我之节烈观》:“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格里莱阿 说地体运动,达尔文 说生物进化,当初何尝不或者几被宗教家烧死,或者大受保守者攻击呢。”2.犹地势。南朝 陈 徐陵《太极殿铭》序:“夫紫盖黄旗,扬都 之王气长久;虎踞龙蟠,金陵 之地体贞固。”
[ dì tiě ]1.地下铁道的简称:~车站。2.指地铁列车:坐~比坐公共汽车快。
[ dì tīng ]古代军事上侦察敌方动态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守城,以防突然袭击。
[ dì tǒng ]古人认为农历十二月大地始化生万物,因称奉建丑为正朔(即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的王朝为得地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於是有司奏,以为 魏 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汉书·刘向传》“王者必通三统”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二曰地统,谓 殷 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宋书·礼志一》:“天统之正在子,物萌而赤;地统之正在丑,物化而白。”参见“三统”。
[ dì tóu ]1.(~儿)田地的两端:请大家在~休息一会儿。2.目的地:快到~了,你准备下车吧。3.(~儿)本地方;当地:你~儿熟,联系起来方便。4.书页下端的空白处。见〖天地头〗。
[ dì tóu dì nǎo ]指田地的边缘或角落。
[ dì tóu qián ]唐 代中叶到 五代 田赋的附加税。见《新唐书·食货志一》。后亦指官府或地主恶霸强迫人民缴纳的土地税。
[ dì tóu shé ]指在当地横行霸 道、欺压民众的坏人。
[ dì tū ]地道。《东观汉记·光武纪》:“旗帜蔽野,尘熛连云,金鼓之声数十里。或为地突,或为衝车撞城。”《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太和 二年﹞十二月,诸葛亮 围 陈仓”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亮 又为地突,欲踊出於城里,昭(郝昭)又於城内穿地横截之。”《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地突,地道也。”
[ dì tú ]把地球表面(包括地 壳和大气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用地图投影等方法,按照一定的比例尺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它运用符 号、颜色和注记,概括地反映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地理分布及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相互制约、内在联系和 发展变化。
[ dì tú xué ]又称“制图学”、“地图制图学”。研究地图及其制作理论、工艺和应用的科学。包括地图编制、地图投影、地图整饰、地图制印以及遥感制图和计算机地图制图等。
[ dì tǔ ]1.犹土地;土壤。《新唐书·贾耽传》:“耽 嗜观书……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三:“﹝ 海陵 ﹞ 后土祠 前后地土膏腴,尤宜芍药。”明 沉德符《野获编·户部·西北水利》:“世德 言 天津 濒海荒芜地土,俱可屯粮,宜设法招集开垦。”2.国土;领土。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八:“本朝地土狭於 汉 唐,而户口如此,岂不为太平之极也。”《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中:“乐毅 以 齐 略 宋 地土,分与 魏国 毕昌,还 魏 去了。”《东周列国志》第五八回:“三卿灭 智氏,地土宽饶,百姓悦服。”3.地方;地区。《红楼梦》第四八回:“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到了地土,不可露盘儿,赶紧的回山要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大约 广东 地土热。”
[ dì tǔ dié ]官府发给寺院的准许土地免税的证书。清 袁枚《随园随笔·金石》:“长兴 四年,赐 冥福禪院 地土牒。”
[ dì tǔ shé ]指给强盗作眼线的人。
[ dì wǎng ]1.地上的网罗。比喻危难凶险的境地。2.比喻对敌人的包围圈。3.指用作防御工事的壕堑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