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n shī ]1.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2.泛指删选诗歌。
[ shī shǒu ]指诗人。 唐 崔橹 《过南城县麻姑山》诗:“诗手难题画手惭,浅青浓碧叠东南。” 宋 方岳 《赵尉送菜》诗:“更烦诗手剪春雨,剩与一番风露胸。”
[ shī shū ]1.指《诗经》和《尚书》2.泛指一般书籍、诗文。
[ shī shū fà zhǒng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 shī shuò ]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曹 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遂以“诗槊”指诗人英雄、豪迈的气概。
[ shī sòng ]1.颂扬功德的诗歌。一说,诗,指仅为徒歌之风、雅;颂,指乐章而兼有舞容者。《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 孔颖达 疏:“弦歌诗颂者,谓以琴瑟之弦,歌此诗颂也。”《汉书·佞幸传·李延年》:“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令 司马相如 等作诗颂。 延年 輒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2.泛指诗歌。《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诗颂之作,有自来矣,或以吟咏情性,或以述德显功。” 李善 注:“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参见“ 六义 ”。参阅 清 阮元 《揅经室一集·释颂》。
[ shī sǒu ]年老的诗人。唐 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曾向贵人得,最将诗叟同。”宋 杨万里《檄风伯》诗:“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
[ shī tán jì jiǔ ]喻指诗界中资望和成就最高的人。
[ shī tí hóng yè ]犹言红叶题诗。清 孔尚任《桃花扇·逮社》:“等他诗题红叶,白了少年头。”参见“红叶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