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ān ěr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 tiān ěr tōng ]佛教语。又称“天耳智证通”。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证知一切之声境而通达无碍者。参见“天耳”。
[ tuǒ shǒu tiē ěr ]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 yǎn ěr ]1.捂住耳朵不听。《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荀躒 掩耳而走。”汉 荀悦《汉纪·昭帝纪》:“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趋走。”唐 韩愈《寄卢仝》诗:“劝参留守謁大尹,言语纔及輒掩耳。”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一日游 西湖,望 建业 五色云起,诸君谓为庆云,拟赋诗。刘 独引大白慷慨曰:‘此王气也,后十年有英主出,吾当辅之。’众皆掩耳。”2.指不闻不问。清 唐孙华《哭曹九咸明府》诗之四:“折腰怜傲吏,掩耳作家翁。”3.御寒护耳的用品。《元典章·礼部五·春牛经式》:“释策牛人罨耳……寅亥时为通气,故揭一边。子丑时芒神全戴掩耳,为严凝时全掩也。”
[ yǎn ěr dào líng ]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 yǎn ěr dào zhōng ]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 yǎn ěr tōu líng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掩耳盗钟”。
[ yǎng ěr ]调养听觉,满足耳朵对美好声音的需要。
[ yōng ěr sú mù ]指学识浅薄的人。
[ yú ěr ]秦 末 陈馀、张耳 的并称。陈馀、张耳,原为刎颈之交,居约时,相然信死,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交友不终。后因以为势利之友的典故。明 高启《北郭秋夜喜徐幼文远来兼南游》诗:“愿君穷达存此心,勿使千年笑 餘 耳。”参阅《汉书·张耳陈馀传》。
[ sǒng ěr ]耸耳意思是(1).竖起耳朵。
[ táo ěr ]鼗鼓的旁耳。鼗如鼓而小,有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
[ tiē ěr ]1.贴着耳朵。2.垂着耳朵。驯服顺从的样子。
[ tí ěr ]语出《诗·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 疏:“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提耳”指恳切教导。
[ tǔ ěr qí ]地跨亚、欧两洲,面积78万平方公里,亚洲部分占近97%,人口5694万(1990),首都安卡拉。经济以农业为主,矿产中重晶石储量居世界前列,安哥拉羊毛和土耳其地毯世界闻名。
[ tǔ ěr qí jī ]即吐绶鸡。通称火鸡。
[ tǔ ěr qí rén ]土耳其人是属于欧洲人种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后裔,使用土耳其语,属欧洲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1928年改用拉丁字母。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