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íng gǔ ]坑谷。相传为 秦始皇 坑儒之处。
[ yǐng gǔ ]1.地名。本为 春秋 郑 边邑。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西南。《左传·隐公元年》:“潁考叔 为 潁谷 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颍水》:“今 潁水 有三源奇发:右水出 阳乾山 之 潁谷。春秋 潁考叔 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唐 刘长卿《送袁明府之任》诗:“雪覆 淮 南道,春生 潁谷 烟。”2.借指 春秋 郑 颍考叔。颍考叔 曾为 颍谷 封人。《左传·隐公元》载:“﹝ 潁考叔 ﹞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后因以为典。宋 杨万里《四十二叔祖母刘氏太孺人挽词》诗:“到得君羹美,翻令 潁谷 悲。”亦作“潁谷封”。宋 苏轼《新茶送答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缝衣付与 溧阳 尉,舍肉怀归 潁谷 封。”
[ yǎng zǐ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 yún gǔ ]1.云雾所笼罩的山谷。唐 罗邺《莺》诗:“暖辞云谷背残阳,飞下东风翅渐长。”唐 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乃割俸三千緡,鳩工度木,烟巖云谷之杞梓楩柟,投刃以时,趋功以隟,食以月粟,付以心倕,不期年而宝殿涌出。”2.山名。在 福建省 建阳县 西北七十里,接 武夷山市 界,朱熹 曾筑庐读书于此。宋 朱熹《云谷记》:“云谷 在 建阳县 西北七十里,芦山 之颠,处地最高,而羣峰上蟠,中阜下踞,内宽外密,自为一区。”
[ zǐ wǔ gǔ ]亦省称“子午”。谷名。在今 陕西省 秦岭 山中,为 川 陕 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 西安府 南百里;南口曰午,在 汉中府 洋县 东一百六十里。
[ xiáng sāng gǔ ]妖桑和妖穀。古代传说,殷 帝 太戊 时,“亳 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 太戊 惧,问 伊陟。
[ xiáo gǔ ]1.崤山 山谷。坡道以险陡著称。参见“崤山”。2.即 大散关。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西南 大散岭 上。《资治通鉴·汉安帝元初二年》:“羌 众数千遮 詡 於 陈仓 崤谷。”胡三省 注:“此 崤谷 当在 陈仓县 界,即今之 大散关,非 弘农 澠池县 之 崤山 也。”
[ xuán gǔ ]1.幽深的山谷。2.道教指肾。
[ yá gǔ ]1.山谷。2.犹鸿沟。比喻隔阂。
[ yīn gǔ qiàn shān ]指挖山填谷。
[ yàn gǔ ]1.即寒谷。在古燕地。传说为邹衍吹律生黍之处。2.借指寒冷的天气。
[ zhì hè gǔ ]亦作“寘沟壑”。谓死。人死埋于地下,故称。多作自谦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