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n zhǐ jia ]银制的假指甲,弹拨乐器用。
[ yín zhū ]硫化汞的俗称。无机化合物,化学式HgS。最早的鲜红色颜料。有毒。用于油画、印泥及中国著名的朱红雕刻漆器等。
[ yín zhuàng ]旧时出殡时作为仪仗的白色旗帜。
[ yín zi qián ]银子与搭钱,为 明 清 时流通的货币。后亦泛指钱财。
[ yín zì ]1.以银粉书写之文字。2.笙笛类管乐器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调的高低。借指乐器。
[ yín zì bì lì ]簧管乐器觱栗的一种。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
[ yín zì ér ]宋 代说话人所演述的小说故事。一说因演述这类小说时,以银字管吹奏相和,故有此称。
[ yín zì qǐ ]古代出入宫闱、关津用的木制银字符信。《宋书·王昙首传》:“元嘉 四年,车驾出北堂,尝使三更竟开 广莫门。南臺 云:‘应须白虎幡,银字棨。’不肯开门。”亦省作“银棨”。北周 王褒《入朝守门开》诗:“铁符行警曙,银棨未开闉。”
[ yín zì shēng ]古笙的一种。笙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
[ yù jīn yín ]用金纸银纸做的冥钱。《宋史·礼志三二》:“建炎 四年,南平王 薨,差 广南西路 转运副使 尹东玽 充弔祭使,赐绢布各五百疋,羊、酒、寓钱、寓綵、寓金银等。”
[ yuè tóu yín ]宋太宗 以戍边军士劳苦,每月额外补给的银两。《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先是帝念边戍劳苦,月赐士卒白金,军中谓之月头银。”
[ zāng yín ]亦作“贜银”。犹赃款。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银两。《禅真逸史》第四回:“﹝ 韩回春 道﹞:‘县主听人情,将小弟三拷六问,定要招成二百两赃银。’”《清会典事例·刑部五九·刑律贼盗》:“儻保题后,别有田产钱财人口发觉者,尽行入官,将承追出结官革职,所欠赃银米穀,著落追赔。”川剧《芙奴传》第六场:“将我父囚禁监又把家抄,追赃银逼 芙奴 倚门卖俏。”
[ zhōng yāng yín háng ]一国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占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等。我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
[ zhū tí yín ]古代的一种优质白银。因产于今 云南 昭通县 境内之 朱提山,故称。
[ zhèng cè xìng yín háng ]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或出资,以某种特定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其基本业务活动的银行。如为繁荣农业发展而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