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ǔ shēng pén ]种五生的盆。亦称生花盆。
[ wǔ shēng ]古代音乐中的五种音阶:宫、商、角、徵(zhǐ)、羽。
[ wǔ shēng ]1.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种动物。即牛、羊、豕、犬、鸡。《左传·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为用。”杜预 注:“五牲:牛、羊、豕、犬、鸡。”《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洛水》:“帝游 洛水 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2.指麋、鹿、麏、狼、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 注:“麋、鹿、麏、狼、兔。”
[ wǔ shèng ]五行相胜。言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wǔ shèng ]1.五个圣人。指神农、尧、舜、禹、汤。2.五个圣人。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3.旧时江南一带所奉之邪神。
[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士从前线上败下来,一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个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 wǔ shí sān cān ]佛教传说,善财童子 受 文殊菩萨 指点,南行五十三处,参访名师,听受佛法,终成正果。见《华严经·入法界品》。元 汤式《嘲妓名佛奴》曲:“苫倈呵四十八愿叮嚀咒誓,巴鏝呵五十三参容颜变改。”明 高濂《玉簪记·闹会》:“这壁厢是什么菩萨?这是五十三参形容改。”清 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吉羊解脱 文殊童,著我五十三参中。”
[ wǔ dàn ]1.指五种石料。后被道教用以炼丹。2.五色琉璃。3.见“五色石”。4.见“五石散”。5.容积为五石。
[ wǔ dàn hù ]可容五石的大葫芦。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wǔ shí liù yì ]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 wǔ shí sàn ]即寒食散。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故名。相传其方始于 汉 代,盛行于 魏 晋。
[ wǔ dàn tóng ]搀入五色药石的铜合金。
[ wǔ shí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穫死。”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十二纪》,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槃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南朝 梁 刘孝标《<昭明太子集>序》:“五时密教,月犹镜象;一乘妙旨,观若掌珠。”清 龚自珍《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释迦 既没,阿难 结集 释迦 一代五时之教。”
[ wǔ shí fù chē ]古代随从帝王车驾的五色副车。亦称“五时车”、“五帝车”。
[ wǔ shí yī ]古代分别在五个时节所穿的五种不同颜色的衣服。
[ wǔ shí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唐元晓《起信论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