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ǔ tiān zhī xià ]指整个天下;遍天下。
[ pǔ tiān ]遍天下。《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昭公七年》引作“普天之下”。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溥天,今作‘普’,同匹古反。《诗》云:‘溥天之下。’传曰:‘溥,大也’,亦遍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功冒溥天,声贯罔极。”宋 王禹偁《谢转刑部郎中表》:“荼蓼之情既遵于易月,《蓼萧》之泽遂洽于溥天。”清 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八:“溥天同偪仄,穷岂独我遭?”
[ pǔ tiān shuài tǔ ]指整个天下、四海之内。
[ pǔ tiān tóng qìng ]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
[ mǐn tiān ]泛指天。《周礼·春官·大祝》“六曰誄”郑玄 注引《春秋传》:“孔子 卒,哀公 誄之曰:‘閔天不淑,不憖遗一老。’”按,今本《左传·哀公十六年》作“旻天不弔”,杜预 注:“仁覆閔下,故称旻天。”
[ qǐ guó yōu tiān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 qǐ rén yōu tiān ]《列子·天瑞》中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无处安身,以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唐李白在《梁甫吟》中用这个典故写出“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诗句。后用“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 qǐ tiān yōu ]同“杞人忧天”。吕志伊《镇山楼远眺》诗:“怕向彩云深处望,西南半壁杞天忧。”
[ qǐ tiān zhī lǜ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 pí shā mén tiān wáng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佛经所说四天王之一。又名 多闻天王。俗称 托塔天王。佛教中为护法的天神。我国 唐 宋 时敕诸府、州、军建“天王堂”奉祀之。唐 黄滔《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於是,於 开元寺 之 灵山,塑北方 毗沙门天王。”亦省称“毗沙门”、“毗沙”。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尔如 毗沙门,外形如脱履。”唐 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又 感应 天王殿 一间两厦,其天王也,变 毗沙 之身,於 咸通 之年,现神质为 龟城 之助。”《太平广记》卷二一四引 宋 景焕《野人闲话·应天三绝》:“毗沙 大像何光辉,手擎巨塔凌云飞。”参见“四天王”。
[ qì tiān ]违背天意。《左传·哀公七年》:“景伯 曰:‘吴 将亡矣,弃天而背本。’”
[ qì tiān xià ]1.指帝王放弃帝位。2.皇帝死亡的婉词。
[ qiàn tiān ]《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意谓大国有一个女儿,好比天上的仙子。本为赞颂 文王 所聘之女 太姒 之语,后以“伣天”借指皇后、公主。
[ qīng tiān bái rì ]白天(含强调意):~的,竟敢拦路抢劫。
[ qīng tián dà hè tiān ]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 qù tiān chǐ wǔ ]1.指与宫廷相近。2.极言地势之高。
[ rén bù wéi jǐ,tiān zhū dì miè ]“为”是“修养,修为”的意思。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常被误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 rén jiān tiān shàng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