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ìng sān pǐn shuō ]汉 董仲舒 和 唐 韩愈 的人性学说。
[ xìng shàn ]战国 时 孟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
[ xìng shàn lùn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但后人对孟子的“性善论”有所误解,经常把孟子“性善论”理解成“向善论”或者“本善论”,这都是错误的。
[ xìng shí ]1.天分,悟性。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
[ xìng tǐ ]1.本性,气质。《北史·杜弼传》:“詔又问曰:‘説者妄,皆言法性宽,佛性狭,如何?’弼 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狭非宽。’”《旧唐书·太宗纪下》:“﹝ 隋文帝 ﹞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朱子语类》卷六八:“问:‘乾者天之性情。’曰:‘此只是论其性体之健。’”2.指形状。宋 沉括《梦溪笔谈·技艺》:“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六者一张便正。”3.性格,脾气。丛深《百年大计》:“你都二十六啦,当了孩子妈啦!还像当姑娘那喒那个性体呢!”
[ xìng tiān ]1.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语本《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隶续·汉冀州从事郭君碑》:“资於父母,忠以事君,性天自然。”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序》:“闻见虽稍广,性天不灵,随即废忘。”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之诗与乐也。”2.指人性和天命。为理学研讨的命题。
[ xìng xiàng ]佛教语。性指事物的本质,相指事物的表象。
[ xìng xīn ]佛教语。真心。即自性清净心。
[ xìng zhēn ]1.性情真率。2.指天真烂漫。3.谓真性。
[ xìng zhì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 xìng zhì ]禀赋才智。汉 王充《论衡·实知》:“王莽 之时,勃海 尹方 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明达六艺。”《后汉书·杨李翟应等传论》:“孙懿 以高明见忌,而受欺於阴计;翟酺 资譎数取通,而终之以謇諫。岂性智自有周偏,先后之要殊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