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ài fàng ]受贿私放。明 李开先《中宪大夫思州府知府梧冈王君墓志铭》:“君至 江油 等处,访知旧弊,乃官取羡餘,卖放大户。”《隋唐演义》第三三回:“将军讲得有理,只不要路上卖放了,又来我们集上做贼。”《清史稿·食货志六》:“至是,御史 晋昌 復言巡役勒索,胥吏卖放,特派 满 汉 御史各一,专司稽查,一年而代。”
[ qīng ráo sù fàng ]轻易地饶恕,白白地放过。
[ sàn fàng ]1.发放。《清会典事例·户部·赈饥三》:“又諭:前因 碭山 等五县 河 水漫淹,当经降旨先行抚恤,赏给一月口粮,加恩给賑两箇月,七分次贫并六分极贫民,加恩给賑一箇月,概行散放折色,以资口食。”2.谓在野外放牧。《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浠水望城乡的生产规划》:“养牛,要逐步改变过去常年散放习惯。”3.放诞不羁。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外形足恭,容虔言恪,而神疏心慢,中怀散放,受任不忧,居局不治,盖难分之五也。”
[ shuā fàng ]清理放还。《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七年》:“应因 斡罕 被掠 女真 及诸色人,未经刷放者,官为赎放。”
[ shū fàng ]1.放纵:举止~。2.(文章)不拘常格:行文~。
[ tōng fàng ]1.豁达豪放。2.放行。
[ tuō fàng ]1.放走;释放。2.放任不拘。
[ wài fàng ]指中央政府官员被派到地方上或外国去做官。
[ wú dì fàng shǐ ]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或不看对象,不结合实际,盲目乱来。
[ xǐ fàng ]流放。《宋书·后废帝纪》:“元徽 元年春正月戊寅朔,改元,大赦天下……自元年以前貽罪徙放者,悉听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