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òng yào ]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人物。~问题。这文件很~。
[ zhuā jiān yào qiáng ]遇事抢先逞强。
[ zì yào ]1.自求。2.必须;只要。3.原来要。
[ zhōng yào ]1.犹中枢。《旧唐书·昭宗纪》:“自艰难播越,尝随侍左右,握兵中要,皆奇而爱之。”2.有权势的宦官。《北齐书·祖珽传》:“后主 亦令中要数人扶侍出入,著纱帽直至永巷。”唐 元稹《五弦弹》诗:“水精帘外教贵嬪,瑇瑁筵心伴中要。”《旧唐书·张镐传》:“张镐 性简澹,不事中要。”《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中要,谓中人居权要者,如 李辅国 之类。”
[ zhì yào ]1.岁计。核计一年的会计簿书。《周礼·天官·宰夫》:“一曰正,掌官灋以治要。”郑玄 注:“治要,若岁计也。”孙诒让 正义:“谓都计诸凡之总簿书也。”2.施政之要领。《史记·曹相国世家》:“其治要用 黄 老 术,故相 齐 九年,齐国 安集,大称贤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魏武 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3.施政之需求。《宋书·裴松之传》:“今使兼散骑常侍 渝 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亲见刺史二千石官长,申述至诚,广询治要。”4.摘录主要部分。如 唐 初 魏徵 奉敕编次经史百家书,摘取其中有关王朝兴衰得失的部分,为《群书治要》。
[ zé yào ]强行索要。《元典章·吏部六·儒吏》:“若无年少餘閒子弟可以读书者,不得桩配责要。本路官朔望拜庙,就加省视,勿令废替。”
[ zhē yào ]拦截于要害之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王自 长安 出 斜谷,军遮要以临 汉中,遂至 阳平。”《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斜谷 道险,操 恐为 备 所邀截,先以军遮要害之处,乃进临 汉中。”清 叶申霭《题海州陈参戎治盐枭投械归农图》诗:“不耕而穫利万计,鹺船卤灶争遮要。”
[ zhì dé yào dào ]最美好的道德和最精要的道理。《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唐玄宗 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邢昺 疏:“言先代聖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約之道,以順天下人心而教化之。”《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从诲》:“敏(田敏)以印本五經遺 從誨,從誨 謝曰:‘予之所識不過《孝經》十八章爾。’敏 曰:‘至德要道,於此足矣。’”章炳麟《检论·商鞅》:“昔者,蜀 相行 鞅 術,至德要道弗踣焉。”
[ zhèng yào ]1.谓端正东西的方位。2.刚要;正预备。
[ zhì yào ]1.事理或学问的要旨、要诀。2.紧要;极其重要。
[ zǒng yào ]1.统领;总括。《荀子·哀公》:“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於风雨。”杨倞 注:“总要,犹统领也。”《大戴礼记·哀公问》:“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淮南子·本经训》:“晚世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总要。”高诱 注:“总,凡也;要,约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公孙 之对,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2.谓总揽政事。《元典章·户部一·职田》:“居总要者,政不亲民,惟风宪之司,牧民之官,职当任重。”3.总归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如今你父亲是没了,这件后事,我一个人担当不起,总要有个人商量方好。”茅盾《子夜》十四:“老李,不要心急。你的拳头总要发一次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