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ú fū ]古代谓法定的受田人口之外的人。《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餘夫二十五亩。”赵岐 注:“餘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餘老小尚有餘力者,受二十五亩,半於圭田,谓之餘夫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 何休 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多於五口,名曰餘夫。餘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汉书·食货志上》:“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此。”
[ suì dài fū ]周 代官名。地官之属。为一遂之长,掌管政令。
[ tài fū rén ]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 tiē fū ]旧时的一种陋俗。指女子在家人的纵容下私通男子以图钱财。
[ tián sè fū ]古代的地方小吏,掌管税赋、徭役及农事等。
[ wáng guó dà fū ]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 wěi zhàng fū ]1.有抱负有作为的男子汉。2.身材魁梧的男子。
[ wǔ dài fū ]1.周 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礼记·王制》“下大夫五人”唐 孔颖达 疏:“周 礼五等国,悉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燕礼小臣作下大夫二人媵爵》:“大夫五人者,崔灵恩 所谓司徒之下置小宰、小司徒,司空之下置小司空、小司寇,司马事省置小司马一人是也。分言之曰卿曰大夫,合言之则三卿为上大夫,五大夫为下大夫。”2.爵位名。战国 时 楚 魏 始设,秦 汉 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汉 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汉文帝 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战国策·楚策一》:“楚 杜赫 説 楚王 以取 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史记·高祖本纪》:“项梁 益 沛公 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五大夫,第九爵也。”《汉书·食货志下》:“千夫如五大夫。”颜师古 注:“五大夫,旧二十等爵之第九级也。至此以上,始免徭役。”3.秦始皇 二十八年封禅 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 秦 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 秦 官,而附会为五株松。汉 应劭《汉官仪》谓 始皇 所封的是松树。后因以为松的别名。明 何景明《古松歌》:“君不见 泰山 五大夫,零落今看在何处。”
[ xì fū ]小民。明 祝允明《前闻记·近时人别号》:“自餘閭市村曲细夫未尝无别号者。”清 龚自珍《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亡何,渐念贪,渐念忿,入寇 赤臣、土谢 两汗,两汗亦有边境细夫,不胜而入控 圣祖。”
[ xiāng fū rén ]传说中的 湘水 神。
[ xíng bù shàng dà fū ]我国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在法律上的反映。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执缚係引,不使人颈盩,不捽抑”,处死刑不“於市”,而“於朝”。《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颖达 疏:“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汉书·司马迁传》:“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晋书·刑法志》:“古典刑不上大夫,今士人有犯者,谓宜如旧,不在刑例,则进退为允。”《明史·刑法志》:“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