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án yì ]1.言语和意旨。2.说明意思。
[ yáng yáng dé yì ]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 yì yì ]1.另有想法;意见不同。《鹖冠子·王鈇》:“故主无异意,民心不徙,与天合则。”汉 扬雄《法言·学行》:“一鬨之市,不胜异意焉。”李轨 注:“卖者欲贵,买者欲贱,非异如何?”2.指持不同意见。《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3.不良意图;叛离之心。《孔丛子·论势》:“此师 楚 为之主,今兵罢而不散,殆有异意,君其备诸。”《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无异意,则安寧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 suí yì ]任凭自己的意思:~出入。请大家~点菜。
[ táo kǎn zhī yì ]《晋书·陶侃传》载,陶侃 梦生八翼,飞登天门,已登其八,唯一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折其左翼。后 侃 都督八州,握重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即自抑而止。后因以“陶侃之意”指伺机谋废旧朝,自建新朝之典。
[ wéi yì zhì lùn ]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学说。主张意志高于理性,是宇宙的本体和本质,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主要代表有叔本华和尼采等。
[ xiàng yì ]1.倾心;一心一意。2.犹留意,注意。
[ wù yì ]1.众人的心意。《魏书·元晖传》:“先皇移都,为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詔,权寧物意耳。”2.景物的情态。宋 欧阳修《奉答圣俞岁日书事》诗:“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时新。”3.造物的意向。宋 梅尧臣《八月十五日夜东轩》诗:“它夕岂不好,物意为之摧。”4.礼物与情意。宋 苏轼《与滕达道书》:“物意两重,何以克当。”
[ xì yì ]1.留意;挂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王朗 等﹞咸与 靖 书,申陈旧好”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为身择居,犹愿中土;为主择安,岂可以不繫意於京师,而持疑於荒裔乎?”唐 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 高昌,屡以安危繫意。”2.注意,留意。《南史·王彧传》:“至如贱者,否泰不足以动人,存亡不足以絓数,死於沟瀆,困於涂路者,天地之间,亦復何限,人不係意耳。”
[ xíng yì ]1.谓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国语·越语下》:“王曰:‘……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 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韦昭 注:“制,法也。意,志也。”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石虎》:“﹝ 石虎 ﹞拜征虏将军,性酷虐无道,军中勇敢策略与己侔者,輒因事害之…… 勒(石勒)屡加责诲,而行意自若。”宋 苏轼《初别子由》诗:“使子得行意,青衫陋公卿。”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吏部·考察科道》:“高新郑 生平,彷彿似 桂安仁,其才锋气魄同,忮忍专愎同,其受主上眷知亦同,故皆能乘权行意如此。”2.犹行色。指出发前后的神态、情景或气派。《魏书·王慧龙传》:“慧龙 年十四,为沙门 僧彬 所匿。百餘日,将 慧龙 过 江,为津人所疑,曰:‘行意怱怱徬徨,得非 王 氏诸子乎?’”3.离去的意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谈了半天,弥轩 似有行意。”
[ xū qíng jiǎ yì ]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 xū xīn píng yì ]犹言心平气和。《管子·九守》:“安徐而静,柔節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須。”尹知章 注:“虚其心,平其意,以待臣之諫説。”《鬼谷子·符言》:“善與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傾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