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 lǐ gǔ ]1.计数里程之鼓。《隋书·元巖传》:“ 巖 卒之后, 蜀王 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於天子。”2.比喻单调刻板的应酬之作。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上:“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参见“ 记里车 ”。
[ hé cí gǔ ]旧时祈谷作乐所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 jiè chén gǔ ]古代报晨昏的鼓。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漯水》:“魏 神瑞 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参见“戒晨”。
[ jiè gǔ ]击鼓。《周礼·夏官·太仆》:“大丧,始崩,戒鼓,传达于四方。窆亦如之。”郑玄 注:“戒鼓,击鼓以警众也。”《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既戒鼓而骇众,用牲可以已矣。”俞樾《群经平议·穀梁传》:“戒即击鼓之名,字亦作駴。”
[ jīng gǔ ]1.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谏鼓。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进善之旍……有敢諫之鼓。”《魏书·高祖纪上》:“昔之哲王,莫不博採下情,勤求箴諫,建设旌鼓,询纳芻蕘。”2.旌旗和战鼓。
[ jūn gǔ ]战鼓。《左传·昭公五年》:“使臣获衅军鼓,而敝邑知备,以御不虞,其为吉,孰大焉?”《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 者”裴松之 注引《先贤行状》:“登 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睢水》:“作兹征鉞军鼓,陈之于东阶。”
[ liáo níng dà gǔ ]也称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东北 各地。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唐山大鼓的曲调。由一人击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等。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多种流派:奉天调流行于 沉阳、辽阳;南城调流行于 营口、海城;西城调流行于 北镇、黑山;还有东城调、北城调。传统曲目有《忆真妃》、《响马传》、《蝴蝶杯》、《宝玉探病》、《孟姜女寻夫》等。
[ míng gǔ ]1.即鼓。2.击鼓。3.借指声讨。
[ míng gǔ ér gōng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 míng tiān gǔ ]道教养身所用的一种扣齿法。
[ mì luó jǐn gǔ ]戏剧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准备。
[ péng chē gǔ dí ]宋真宗 咸平、景德 间,天下升平。
[ qǐ gǔ ]犹起更。古代击鼓报更。“起鼓”,指第一次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