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ěn tǐ ]1.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辩证唯物主义否认现象和本体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2.机器、工程等的主要部分。
[ fēng liú tǐ ]指 元 明 时代嘲戏风流、警戒冶荡的作品。
[ cǎo táng tǐ ]明 宁王 朱权 所定乐府体十五家之一。
[ cǎo tǐ ]1.草书。2.拼音文字的手写体。
[ chì shēn lù tǐ ]指光着身子,衣不蔽体。也指赤祼全身,不穿衣服。
[ chì shēn luǒ tǐ ]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 chì tǐ shàng zhèn ]不穿盔甲,裸露上身出阵交战。事本《三国演义》第五九回:“許褚 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來與 馬超 决戰。”后比喻不顾一切、猛打猛冲的作风。鲁迅《华盖集续编·空谈》:“许褚 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
[ duò xìng qì tǐ ]稀有气体的旧称。
[ gǔ tǐ ]1.古人诗歌﹑文章的体式和风格。2.指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
[ gǔ tǐ shī ]也叫古风、古诗。近体诗产 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 、五言、七言和杂言体。后世用五言和七言最多。与“近体诗”相对。
[ bīng shì tǐ cāo ]旧指军训式的体育操练,包括器械操(如单杠、攀绳、登梯等项练习)、兵式教练(如步法、枪操、队列、军礼等)两部分。
[ dì tǐ ]1.大地的形体。后指地球。汉 王充《论衡·四讳》:“西益宅何伤於地体,何害於宅神?”《清史稿·天文志二》:“西人谓地体浑圆,四面皆有人,冬夏互异,昼夜相反。”鲁迅《坟·我之节烈观》:“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格里莱阿 说地体运动,达尔文 说生物进化,当初何尝不或者几被宗教家烧死,或者大受保守者攻击呢。”2.犹地势。南朝 陈 徐陵《太极殿铭》序:“夫紫盖黄旗,扬都 之王气长久;虎踞龙蟠,金陵 之地体贞固。”
[ fán tāi zhuó tǐ ]指人间普通的,平庸的人。同“凡胎浊骨”。
[ gù tǐ ]有一定体积和形状的物体。包 括分子作有规则排列而构成的晶体和分子混乱分布而构成的非晶体。钢、砖、木材等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 gù tǐ cháo ]由于月球、太阳等的引力而产生的地球固体部分的升降运动。也叫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