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ǎng rén ]1.同乡里的人。2.朋党。3.政党成员。
[ dǎng rén bēi ]宋哲宗 元祐 元年,司马光 为相,尽废 神宗 熙宁、元丰 间 王安石 新法,恢复旧制。绍圣 元年 章惇 为相,复 熙丰 之制,斥 司马光 为奸党,贬逐出朝。徽宗 崇宁 元年 蔡京 为宰相,尽复 绍圣 之法,并立碑于 端礼门,书 司马光 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明 何景明《寄李郎中》诗:“海内竞传《高士传》,朝廷谁诉党人碑。”柳亚子《感事呈冶公用进退格》诗:“千载炎凉廷尉客,一门生死党人碑。”参阅《宋史·徽宗纪》、明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蔡京擅国》等。
[ dǎng shì ]1.指志同道合的人;。2.正直的读书人。
[ dǎng shì ]党锢之事。汉 蔡邕《陈太丘碑》:“会遭党事,禁錮二十年。”《后汉书·郑玄传》:“玄 自游学,十餘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 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 孙嵩 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 dǎng tóng dù yì ]犹言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 dǎng tóng fá yì ]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后用来指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之间的斗争。
[ dǎng tú ]参加某一集团 或派别的人(含贬义)。
[ dǎng tuán ]1.党派和团体,在我国特指共产党和共青团。2.某些国家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代表的集体。
[ dǎng wèi jūn ]党卫军(德语: Schutzstaffel),为德文Schutz(护卫、防护、亲卫)与德文Staffel(团队、编群、队伍)的组合词,英文普遍简称为SS,是德国纳粹党中用于执行治安勤务的编制之一,与纳粹党武装战斗执行部队的冲锋队并立的另一支纳粹党情报和监视、拷问行刑组织。
[ dǎng wù ]政党内部有关组织建设等的事务。
[ dǎng xiá ]与游侠结为朋党。《后汉书·朱穆传论》:“穆 徒以友分少全,因絶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
[ dǎng xiáng ]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唐 刘禹锡《绝编生墓表》:“死则必葬我於党庠之侧,尚其有知,且闻吾书。”陈炽《<盛世危言>序》:“故 三代 以上之为治也,家塾、党庠、学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 始皇 愚之。”
[ dǎng xiàng ]1.中国古代西北 的少数民族。2.指党项羌。原为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活动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北宋初 期,党项首领称夏国王。1038年夏王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1227年被蒙古所灭。3.辽对夏国境外的各 地党项人的泛称。
[ dǎng xiàng qiāng ]见“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