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āo zhǔn shí qū ]按经线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二十四区,每一区跨十五度,叫做一个标准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线的那一区叫做零时区。以东经15°,30°…165°为中线的时区分别叫做东一时区、东二时区…东十一时区。以西经15°,30°…165°为中线的时区分别叫做西一时区、西二时区…西十一时区。以东经180°(也就是西经180°)为中线的时区叫做东十二时区,也就是西十二时区。相邻两个标准时区的标准时相差一小时。如东一时区比零时区早一小时,西一时区比零时区晚一小时。也叫时区。
[ biāo zhǔn tái ]拖拉机的统一计算单位,每十五个牵引马力叫一标准台。如一台三十六个牵引马力的拖拉机就等于2.4个标准台。
[ biāo zhǔn yīn ]标准语的语音,一般都采用占优势的地点方言的语音系统,如北京语音是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 biāo zhǔn yǔ ]经过加工和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是全民族的交际工具,如汉语的普通话。
[ biāo zhǔn zhuàng kuàng ]在物理和化学中,表示温度为0℃、压强为101.325千帕时的状况。
[ huàn zhǔn ]1.管准。古代用以瞄测取平的器具。2.比喻法度。
[ gài zhǔn ]用平物的量器刮平。极言其平。
[ lóng zhǔn ]1.《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準而龙颜。”后以“龙準”借指皇帝。2.指帝王之鼻。
[ lóng zhǔn gōng ]见“龙準翁”。
[ mào zhǔn ]缀在帽前装饰用的翡翠珠玉等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头上戴了一顶乌绒女帽,连帽准也没有一颗。”
[ píng zhǔn ]1.古代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史记·平準书》:“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2.汉 承 秦 制,大司农属官有平準令丞,掌管平準之事。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职官四》。3.平稳;公平;平衡。《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两边检点,柱脚若不平準的,便把来垫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永年》:“念汝贸贩平準,赐予一子。”李大钊《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一八三○年以前,中外贸易的平准,还是 中国 方面站在有利的地位。”4.清 末译经济学为平准学。梁启超《新史学·史学的界说》:“宗教学也,法律学也,平準学也(即 日 人所谓经济学),皆与史学有直接之关係。”
[ kào zhǔn ]可靠:这个消息不~。他很~,有要紧的事可以交给他办。
[ miáo zhǔn ]1.射击时为使子弹、炮弹打中一定目标,调整枪口、炮口的方位和高低:~靶子。把枪口~侵略者。2.泛指对准:这个工厂~市场的需求,生产出多种规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