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í mìng ]1.顺从正理;遵从王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復即命渝。”朱熹 本义:“即,就也。命,正理也。”高亨 注:“爻辞言:人不胜诉,则返而从君上之命令告諭。”唐 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愬 拜即命,于皇之训。”2.即世,死亡。《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众隶赖之,而后即命。”杨伯峻 注:“命谓天命,天命已终,而往就之。犹 成 十三年《传》之‘即世’、前文之‘违世’,皆死之异称。”3.受天命。谓即天子位。汉 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戮力戎功,翼戴 更始,义不即命,帝位闕焉。”
[ jí mò ]1.复姓。2.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 jí mò hòu ]砚的别名。据 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载,唐 人 文嵩 曾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曰:“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詔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后因用以称砚。
[ jí mò niú ]战国 时,齐 将 田单 固守 即墨,收牛千余,利角彩衣,灌脂束苇于尾。夜燃牛尾,牛惊怒,冲溃 燕 军。见《史记·田单列传》。后用为典实。
[ jí mù ]1.眼前所见。南朝 梁 锺嵘《诗品》卷中:“‘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风’,亦惟所见。”隋 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记即目,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2.目前;现在。宋 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思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有九州安抚,即目招军。”《水浒传》第十二回:“即目盗贼猖狂,国家用人之际。”
[ jí sè kōng ]东晋 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支遁 所创。谓“色”(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假合而生起的,没有独立的实体,自性是“空”。
[ jí shí ]立即可以食用:~面(方便面)。此食品开袋~。
[ jí shì ]1.去世。《左传·成公十三年》:“无禄,献公 即世。”唐 杜甫《哭王彭州抡》诗:“夫人先即世,令子各清标。”清 叶廷琯《吹网录·柳边纪略》:“迨后先子即世,归葬中原。”2.今世;眼前。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四折:“这个即世婆婆,莫不是前世的妳妳?”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二折:“不争你沉沉不醒,撇下了即世的婆婆。”3.世故;狡黠。元 邓玉宾《村边迓古·仕女圆社气毬双关》套曲:“你看他行鍼走綫,拈花摘叶,即世里带着虚嚣。”元 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断不得哄汉子的口,都是些即世求食鬼狐犹。”
[ jí shì ]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诗。
[ jí sǐ ]1.就死,处死。《史记·酷吏列传》:“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2.立即死去。《后汉书·宋则传》:“则 子年十岁,与苍头共弩射,苍头弦断矢激,误中之,即死。”《新唐书·夏侯孜传》:“初,堂史署制,仆 孜 怀中,即死。”
[ jí wēn tīng lì ]后以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 jí wù qióng lǐ ]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指“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