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ǐng qì tūn shēng ]犹言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 qián kǒu tūn shé ]犹言闭口不言。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 màn man tūn tūn ]状态词。慢慢腾腾。
[ màn shēng tūn qì ]见“慢声慢气”。
[ qīn tūn ]1.暗中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公款。2.用武力吞并或占有(别国的领土)。
[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 shēng tūn ]1.活活地咽下去;未经煮熟地咽下去。《说岳全传》第七三回:“覩 秦檜 夫妻之恶,更愿得而生吞。”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那矮的恶魔怎么那样凶恶,竟将母亲那么一大块身体,就一口生吞下去。”2.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模仿。柳亚子《论诗》诗:“一卷生吞 杜老 诗,圣人伎俩只如斯。”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二》:“可惜有些‘艺术家’,先前生吞‘琵亚词侣’,活 剥蕗谷虹 儿,今年突变为‘革命艺术家’,早又顺手将其中的几个作家撕碎了。”参见“生吞活剥”。
[ shēng tūn huó duó ]形容粗暴地抢夺。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三:“﹝日语训练班的工作﹞原先本打算由三厅直接办理的,梁寒操 生吞活夺的抢去,乃超 和 鹿地 便只以顾问的名义留下。”
[ qì duàn shēng tūn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 qì rěn shēng tūn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 rěn qì tūn shēng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说出来。吞声:不敢做声。
[ shēng tūn qì rěn ]犹忍气吞声。谓受了气强自忍耐不敢发作。明 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聲吞氣忍,只爲你爹行勢逼臨,怕他知我要歸去,將人廝禁。”
[ tǔ tūn ]吞吐。常用以形容山水争雄之势。
[ qì tūn ]谓一口气吞下。形容气势很大。宋 陆游《雨三日歌》:“兴来尚能气吞酒,诗成不觉泪渍笔。”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清 恽敬《刑部尚书金公墓志铭》:“我公得之,大水破沙,力刷其阻,气吞其涯。”
[ qì tūn hóng ní ]气势可以吞掉天上的彩虹。形容气魄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