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ì tuò ]1.亦作“涕涶”。鼻涕和唾液。汉 扬雄《解嘲》:“蔡泽,山 东之匹夫也,顩颐折頞,涕唾流沫。”《汉书·扬雄传下》作“涕涶流沫”。清 昭槤《啸亭杂录·徐中丞》:“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 包括 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2.擤鼻涕、吐口水。常用以表示鄙薄和轻视。唐 杜甫《别李义》诗:“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唐 黄滔《祭先外舅》:“於是涕唾声华,毫釐簪笏,枕中罢竟於名位,壶里别窥於日月。”宋 苏舜钦《答宋太祝见赠》诗:“翘然当路人,顾我甚涕唾。”清 黄宗羲《七怪》:“神仙之有无不可知,即有之,亦山林隐逸之徒,於朝市无与也。故其涕唾尘世之事,犹尘世之不得不隔絶山林矣。”
[ tuò dì chéng wén ]形容文思敏捷。
[ tuò hú jī quē ]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 tuò hú qiāo quē ]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同“唾壶击缺”。
[ tuò yuě ]1.吐唾沫有声。旧时厌禳的迷信举动。2.鄙弃,厌恶。
[ tuò jǐng ]1.比喻遗忘旧情。《玉台新咏·刘勋妻王宋<杂诗>之二》:“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唐 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按,李白《平虏将军妻》诗作“吐井”,王琦 注:“谓尝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復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吐也。”参见“千里井”。2.比喻休妻。清 王晫《今世说·文学》:“御儿 朱韞斯 误娶同姓,后十年觉得,欲去其妇。友人 曹射侯、陆丽京 怜其雅非同望,轻致唾井,作书劝之,因疏古名儒取同姓事。”
[ tuò mà ]鄙弃责骂:当面~。受天下人~。
[ tuò miàn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復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清昭槤《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公斫舷怒曰:‘大丈夫以死报国,不受唾面之辱也!’因整军进。”2.见“唾面自乾”。
[ tuò miàn zì gān ]人家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见于《新唐书·娄师德传》)。指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 tuò róng ]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