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坛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jiǎng tán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 gū tán ]有棱角的祭坛。
[ jī tán ]《说郛》卷六十引 晋 周处《风土记》:“越 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卿当下。’”后遂以“鸡坛”为交友拜盟之典。明 李东阳《时用得诗见和似怪予破戒者用韵奉答》:“勿厌箴规言,鸡坛有明祀。”清 吴伟业《题华山檗庵和尚画像》诗之一:“四国鸡坛趋北面,千年雪岭启南宗。”吴翌凤 注引《北户录》:“越 人每相交,作坛,祭以白犬丹鸡。”陶牧《和朴庵见答韵》:“除却春江鸥可狎,鸡坛仍在剩诗盟。”
[ jiāo tán ]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唐 高适《过卢明府有赠》诗:“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坛。”宋 周密《武林旧事·大礼》:“冬至有事於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於五六月内择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饰郊坛……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清 魏源《金陵怀古》诗之五:“南都 胜国驻旌旗,宫闕郊坛尚有基。”
[ kāi tán ]指 清 末义和团设立敬神集会进行活动。
[ lù tán ]在平地上用土、石筑起的高台,供检阅军队和祭祀之用。
[ jiā tán ]祭坛。
[ jiè tán ]僧徒受戒的地方。
[ jiǔ tán ]盛酒的坛子。
[ jiào tán ]道士祭神的坛场。
[ lì tán ]祭无祀鬼神的坛。《明史·礼志四》:“厉坛: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 洪武 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 玄武湖 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清 黄遵宪《都督僉事瑞岩万公墓表》:“新败之后,走死者载道。公即敛骨埋之,设厉坛以祀。”
[ jìng tán ]道教徒祈祷之台。
[ yuè tán ]指音乐界: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誉满~。
[ ní shī tán ]亦作“尼师但那”。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 ní tán ]尼姑受戒的地方。宋 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尼坛》:“受戒,初本僧尼同坛。宋 朝 太祖 不许尼往僧中,自是始别为坛。《宋朝会要》曰:‘开宝 五年二月,詔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许於本寺起坛受戒。’盖自此始别立尼受戒坛也。”
[ máo gōng tán ]太湖 古迹名。唐 白居易《毛公坛》诗:“毛公坛 上片云閒,得道何年去不还。”宋 范成大《吴郡志·古迹二》:“毛公坛 即 毛公坛福地,在 洞庭山 中,汉 刘根 得道处也。根 既仙,身生緑毛,人或见之,故名 毛公。今有石坛在观旁,犹 汉 物也。”
[ qí gǔ tán ]见“祈年殿”。
[ qīng tán ]帝王春日郊祭用的土台。
[ shè jì tán ]明清帝王祭祀太社(土地神)、太稷(五谷神)的礼制建筑。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今中山公园内。为三层汉白玉石砌方台。台中央埋设“社主石”。台面按五行方位填筑色土: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中为黄色,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rì tán ]旧时祭日之处。在今 北京市 朝阳区 朝阳门 外东南。明 嘉靖 九年建。明 清 二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 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参阅 明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礼义·日月坛》、《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