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ái yí ]古代居于 淮河 流域的部族。
[ chī yí ]1.革囊。《战国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説听乎 闔閭,故 吴王 远迹至於 郢。夫差 弗是也,赐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取马革为鴟夷。鴟夷,榼形。”明 梁辰鱼《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2.借指 春秋 吴 伍员。明 高启《行路难》诗之二:“鉤弋 死 云阳,鴟夷 弃江沙。”3.指盛酒器。《艺文类聚》卷七二引 汉 扬雄《酒赋》:“鴟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復藉酤。”宋 司马光《柳溪对雪》诗:“鴟夷赊美酒,油壁繫轻车。”清 陈维崧《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赋此词》:“看鴟夷扑满,磊磊邱樊。”一本作“鴟彝”。4.即 鸱夷子皮。唐 杜牧《杜秋娘诗》:“西子 下 姑苏,一軻逐 鴟夷。”冯集梧 注:“《史记·货殖传》:范蠡 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 齐 为 鴟夷子皮。”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词:“欲酹 鴟夷、西子,未辨当年功业,空繫五湖船。”郁达夫《留别》诗之二:“鴟夷 应笑先生拙,难买轻舟泛五湖。”参见“鴟夷子皮”。5.拇指。行酒令的手势。
[ chī yí zǐ pí ]春秋 越 范蠡 之号。
[ jiǔ yí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2.泛称少数民族。
[ fān yí ]旧时中原人对外族或异国人的统称。蕃,通“番”。
[ jū yí ]亦作“居彝”。本指居住在东方九夷之地。后泛指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
[ dōng yí ]1.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肃慎 贡其楛矢。”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河北、山西 的北部是所谓北狄,陕西 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黄河 的下游是所谓东夷。”2.指 三国 吴。《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彼 东夷,凭 江 阻湖,骚扰边境,劳我师徒。”李善 注:“东夷,谓 吴。”3.特指 清 朝统治者。清 顾炎武《羌胡引》:“东夷跳梁歷三世,四十五年称伪帝。”4.旧指我国东方 日本、朝鲜 等国家。明 陆深《春雨堂随笔》:“今世所用摺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 张东海 先生以为贡於东夷…… 东坡 谓 高丽 白松扇,展之广尺餘,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摺扇,盖自 北宋 已有之。倭 人亦製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倭缎》:“凡倭缎製起东夷,漳 泉 海滨效法为之。”
[ biān yí ]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晋书·滕脩传》:“脩 在南积年,为边夷所附。”《敦煌曲子词·洞仙歌》:“华烛光辉,深下帡幃,恨征人久镇边夷。”明 陶宗仪《辍耕录·正统辨》:“夫 辽 固 唐 之边夷也,乘 唐 之衰,草窃而起。”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十三年,厄鲁特 纠边夷入犯 西寧。”
[ chōng píng yí yì ]犹言冲和平易。 清 龚自珍 《凤山知县常州汤公父子画像记》:“曰《与竹居诗》者,仅半卷,赠公所为也,其言冲平夷易。”参见“ 冲夷 ”。
[ hùn yí ]古种族名。又作 昆夷、串夷、畎夷、犬夷 等。即 犬戎,西戎 的一种。相传 殷 周 时,混夷 很强,是 殷 周 西边的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