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 róng ]1.指金光明亮的佛像面容。2.对神的尊称。
[ jūn róng shǐ ]官名。观军容使的省称。
[ kè róng ]客人的容貌颜色。《左传·昭公十七年》:“晋侯 使 屠蒯 如 周,请有事于 雒 与 三涂。萇弘 谓 刘子 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 戎 乎?’”唐 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置酒延贺客,客容亦欢欣。”明 高叔嗣《初秋谷司仆杏山别业》诗:“田庐元自接,谈笑竟相从。是日当农暇,秋风动客容。”
[ jiù róng ]昔日的容貌。唐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fēng róng ]1.人的风采,仪容。《后汉书·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后与女弟俱以选例入见长乐宫,进止有序,风容甚盛。”《魏书·李孝伯传》:“孝伯风容闲雅,应答如流,畅及左右甚相嗟叹。”2.指文采。
[ bù róng kǒu ]犹言不绝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梁王 ﹞曾使人刺 盎,刺者至 关中,问 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有 弘农 杨蘧 者,曾到 岭 外,见 阳朔、荔浦 山水,谈不容口。”《明史·胡翰传》:“见 翰 文,称之不容口。”杨树达《<增订本中国修辞学>自序》:“今年夏间,老友 徐特立 君返 湘,从湖南大学书库借读此书,谬以为有合于辩证法,亟称其美,客座漫谈,公会宣讲,誉之不容口。”
[ bù róng zhì yí ]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 ē yì qǔ róng ]指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
[ ē yú qǔ róng ]阿谀:曲意逢迎;取容:取悦于人。谄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悦。
[ jiān róng ]可以同时接受、容纳不同的事物或方面:~并包。~性。
[ jiān róng bìng xù ]兼收并蓄。
[ huī róng tǔ mào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