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èng fān ]佛家设道场所立降妖伏魔的旗帜。
[ wǔ fān ]西汉 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 铜马 …… 五幡 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后汉 建武 元年,光武 遣十二将追 大枪、五幡。及 平谷,大破之。”
[ há má tóu fān ]古代兵器上的饰物。
[ yún fān ]1.亦作“云旛”。饰有云形图案的旗帜。2.出殡时用的灵幡。
[ zhí fān ]旧时葬仪,父母之丧,子持纸幡导柩而行。
[ zhǐ fān ]亦称“纸引”。纸制的招魂幡。旧时丧家用纸作旗幡,上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谓之招魂幡。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挑着个纸幡儿,招展着痛苦伤情。”碧野《没有花的春天》十:“阿兴 把招魂纸引插在潮湿的坟堆上。”
[ zōu yú fān ]一种绘有驺虞图形的旗帜,用以传旨解兵。
[ xù mìng shén fān ]即五色续命神幡。佛教、道教均称用此幡祈祷,可得延命之益。
[ zhū niǎo fān ]画有朱鸟的旗帜。古代用以表识官号。
[ chuáng fān ]1.旌旗之类。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2.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 zhōng fān ]杂技的一种,表演时舞弄顶上有幡的高大旗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