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ā niú lú ]形似蜗牛壳的小圆舍。泛指简陋的居处。
[ jìn lú ]宫廷侍从官员寓值的官舍。明 张居正《送初幼嘉年兄还郢》诗之一:“乾坤岁岁浮春色,环珮相将侍禁庐。”按,一本作“禁卢”。
[ héng lú ]1.衡门小屋,言其简陋。多指隐者之居。2.谦称自己所居房舍。3.衡山和庐山的合称。
[ lú è ]古人服丧时所居的墓旁小屋。垩,垩室。亲者、贵者居庐,疏者、贱者居垩。
[ lú jǐng ]1.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称共一井的八家庐舍为庐井。《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 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汉书·王莽传中》:“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2.泛指房舍田园。宋 司马光《送刘观察和洛州》诗:“畛封连故 赵,庐井带清 漳。”明 何景明《城南妇行》:“况復官军至,烧焚庐井荒。”
[ lú jū ]1.住在临时性的简易房子中。《汉书·王尊传》:“请以身填 金堤,因止宿,庐居隄上。”2.庐墓。在墓旁结庐服丧。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孝文帝》:“﹝ 文帝 ﹞为皇太 薄后 持三年服,庐居枕块如礼。”3.平民之居,民房。太平天囯 洪仁玕《军次实录·谕民》:“庐居暂借作王居,寄諭我民别夏夷。”
[ lú jūn ]相传古有名 匡俗 者结庐隐于 庐山,屡逃徵聘,时人敬事之,称为 庐君。参见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
[ lú luò ]1.庐舍,房舍。2.庐帐;毡帐。
[ lú mù ]1.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 泗水 南有夫子冢……即 子贡 庐墓处也。”唐 张说《唐故广州都督甄公碑》:“天后临朝,再加辟命,皆辞以亲老,不赴。逮疾革,易簀,骨立庐墓。”《明史·刘珝传》:“珝 初遭母丧,庐墓三年。”2.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后汉书·申屠蟠传》:“玉 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3.房舍和祖墓。《清史稿·循吏传四·牛树梅》:“有父母兄弟妻子之仇,有田园庐墓之恋。”
[ lú qǐn ]古人服丧所住的墓旁小屋。《后汉书·韦彪传》:“彪 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参见“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