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庭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dòng tíng hú ]中国第二大 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面积2433平方千米。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注入。湖水在岳阳的城陵 矶注入长江,有调节长江水位的作用。由于泥沙淤积,已分成许多大小湖泊。
[ dòng tíng hú píng yuán ]两湖平原的南部。在湖南省北部。由洞庭湖水系湘江等冲积而成。湖区多围湖造田形成的圩田。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淡水鱼区。
[ fēng tíng ]指庭院。南朝 齐 谢朓 江革 等《阻雪连句遥赠和》:“风庭舞流霰,冰沼结文澌。”唐 白居易《闲坐看贻诸少年》诗:“雨砌长寒芜,风庭落秋果。”元 方澜《早秋夜坐》诗:“尘陌闻鐘静,风庭洒顶凉。”
[ fú tíng ]幸福的地方。常指神佛所居之处。
[ cí tíng ]1.文翰荟萃之处。2.指翰林院。
[ huái tíng ]1.种植槐树的庭院。2.三公之位。亦指三公。
[ hé yì tíng ]由几名审判员或审判员和陪审员共同审理案件时组成的审判庭。
[ jīn tíng ]1.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庐州郡 巢县(今 安徽省 巢湖市),别名 紫微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2.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越州郡 剡县(今 浙江省 嵊县),周围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3.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会稽 东海 际之 桐柏山 中。晋 陶弘景《真诰·稽神枢四》:“金庭 有不死之乡,在 桐柏 之中。”南朝 梁 沉约《桐柏山金庭馆碑铭》:“启基 桐柏,厥号 金庭。”4.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之处。唐 陈子昂《题李三书斋》诗:“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徵。”宋 沉遘《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瑶圃。”清 吴伟业《闻台州警》诗之三:“天门中断接危梁,玉馆金庭迹渺茫。”
[ jīn tíng chūn ]酒名。
[ jiāo tíng ]指宫内。
[ fēng yuè mén tíng ]妓院。
[ chōng tíng ]1.古代的一种朝仪。每大朝会,陈皇帝车辇仪仗于殿庭,谓之充庭。《后汉书·安帝纪》:“﹝ 永初 ﹞四年春正月元日,会,彻乐,不陈充庭车。”李贤 注:“每大朝会,必陈乘舆法物车輦於庭。”《宋书·礼志五》:“旧有充庭之制,临轩大会,陈乘舆车輦旌鼓於殿庭。”2.布满庭院。汉 扬雄《剧秦美新》:“振鷺之声充庭,鸿鸞之党渐阶。”三国 魏 何晏《景福殿赋》:“芸若充庭,槐枫被宸。”3.充满朝廷。《晋书·乐志上》:“嘉会置酒,嘉宾充庭。”《南齐书·乐志》:“元正肇始,典章徽明。万方来贺,华夷充庭。”
[ dì tíng ]1.天庭。2.宫廷;朝廷。3.祭天神之廷。
[ gǎi huàn mén tíng ]1.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2.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 bù sǐ tíng ]指仙境。唐 白居易《梦仙诗》:“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
[ bù tíng ]1.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杜预 注:“下之事上皆成礼於庭中。”杨伯峻 注:“庭,动词,朝于朝庭也。九年《传》云‘宋公 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此不庭为名词,义为不庭之国。”《汉书·赵充国传》:“鬼方 宾服,罔有不庭。”颜师古 注:“庭,来帝庭也。”宋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於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復有 文、武 之境土。”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当 尧 时,三苗 不庭,遏絶其世,窜之 三危,其遗种尚在。”2.无道;叛逆。《诗·大雅·韩奕》:“榦不庭方,此佐戎辟。”毛 传:“庭,直也。”《国语·周语中》:“以待不庭不虞之患。”韦昭 注:“庭,直也。虞,度也。不直,犹不道也。”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遂疑计,不陷於大难。”《明史·西域传一·吐鲁番》:“事干国体,不可不慎。况此贼倔强无礼,久蓄不庭之心。”陈毅《和郭副司令并呈朱总司令以志其亲临南线之快》:“首夏清和花事残,为讨不庭向 江 南。”3.不出门庭。《庄子·山木》:“庄周 反入,三月不庭。”一说,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见 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庄子》。
[ guò tíng ]1.《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2.以喻长辈的教训。
[ guò tíng zhī xùn ]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 guò tíng zǐ ]对能继承父业或秉承父训者的美称。
[ jiā tíng ]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