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ōng xián ]1.弓上的弦。2.比喻比弯道短而直的路线。
[ jiǔ xián qín ]琴名。宋 太宗 至道 元年始作·将琴七絃增之为九,名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见《宋史·乐志一》。
[ kòng xián ]1.拉弓;持弓。《史记·匈奴列传》:“是时 汉 兵与 项羽 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 冒顿 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万。”唐 崔元翰《奉和登玄武楼观射即事书怀赐孟涉应制》:“饮羽连百中,控弦踰六钧。”元 马致远《汉宫秋》楔子:“当 秦 汉 交兵之时,中原有事,俺国强盛,有控弦甲士百万。”《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三年》:“邦彦 至 金,金 人拒不纳。既旬餘,乃命引见,夹道皆控弦露刃之士,邦彦 大怖,不能措一词而出。”2.借指士兵。汉 贾谊《新书·匈奴》:“窃料 匈奴 控弦大率六万骑。”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部落之民,控弦十万。”唐 杨凝《送客往夏州》诗:“夜投孤店愁吹笛,朝望行尘避控弦。”清 屈大均《幽州》诗:“控弦三十万,强半是 辽东。”
[ lí xián ]1.离别时所奏乐曲。2.箭离弓弦。比喻迅速。如:发令枪一响,健儿们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去。
[ lí xián zǒu bǎn ér ]比喻说话或做事偏离公认的准则。
[ lǐ xián ]胡琴上靠里的比较粗的那根弦。
[ āi xián ]1.亦作“哀絃”。1.悲凉的弦乐声。三国 魏 曹丕《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唐 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哀絃绕白雪,未与俗人操。”宋 张先《惜双双·溪桥寄意》词:“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絃寄语。”郑振铎《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有良心的作家们﹞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2.喻指可怜的妻子。林纾《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中断。”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 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作法等。《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宋书·乐志》:“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 忘。”
[ gǎi xián yì zhāng ]犹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 gǎi xián yì zhé ]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向、作法等。宋王楙《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使其子孙改弦易辙,务从宽厚,亦足 以盖其父之愆矣。”
[ fán xián ]1.亦作“繁弦”。2.比喻虫鸣声。
[ jiā xián hù sòng ]家家都不断歌诵。形容有功德的人,人人怀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 jí guǎn fán xián ]急:快;繁:杂。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 jūn xián ]亦作“钩絃”。调弦。《列子·汤问》:“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张湛 注:“安指调弦,三年不能成曲。”一本作“鉤弦”。明 何景明《说琴》:“虽使 伶伦 钧絃而柱指,伯牙 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 jǐn xián ]指装饰华美的筝、瑟一类弦乐器。明 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俺只图向春风弄锦絃,趂韶年倒玉杯。”
[ kǒu xián ]也叫口簧。吹奏乐器。由一个马蹄形框架中间插入一片簧舌构成。演奏者凭口腔共鸣及手指拨动簧舌发声。流行于中国东北、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