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èi xiū wai rǎng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 piāo rǎng ]1.掠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军士剽攘,非汝之过。”2.抄袭窃取。明 宋濂《经畬堂记》:“世儒不之察,顾切切然剽攘摹儗其辞为文章,以取名誉於世。”
[ rǎng dài ]犹取代。《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初,李杞 倡行敝法,夺民利末甚多,故为患稍浅。及 刘佐 攘代其任,增息钱至倍,无他方术,惟割剥於下,而人不聊生矣。”
[ rǎng dào ]盗窃,抢夺。《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陛下亲御六师,将远清 江 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为攘盗,不斩之,何以禁姦!”
[ rǎng dì ]开拓疆土。《战国策·赵策二》:“﹝ 齐宣王 ﹞十年攘地,秦 人远迹不服,而 齐 为虚戾。”南朝 梁 陆倕《石阙铭》:“凿空万里,攘地千都。”清 唐甄《潜书·任相》:“用 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辽 左屡捷,攘地千里。”
[ rǎng duó ]掠夺。《隋书·高祖纪下》:“死陇穷发掘之酷,生居极攘敚之苦,抄掠人畜,断截樵苏,市井不立,农事废寝。”宋 方勺《泊宅编·青溪寇轨》:“衣食无所得,则务攘敚以挺乱。”《明史·董传策传》:“其他有司破冒攘敚,入献於 嵩 者更不可数计。”
[ rǎng fú ]1.犹征服。2.祭祷以求平息。攘,通“禳”。
[ rǎng gòu ]1.容忍耻辱。2.争吵诟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