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óng shuò ]穷朔一个汉语词语,指极北之地,泛指北方
[ pū shuò mí lí ]古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抓住兔子的耳朵把它提起来,雄的脚必搔爬(扑朔),雌的则把眼眯起(迷离),由此可辨雄雌。但在奔跑时,则很难分辨是雄是雌。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
[ lóng huāng shuò mò ]北方塞外荒漠之地。亦指在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国家。
[ shè shuò ]谓经月。南朝 宋 谢灵运《昙隆法师诔序》:“弄管弦於华肆者,非徒经旬涉朔,弥歷年稔而已。”
[ shì shuò ]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
[ qì shuò ]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
[ píng shuò ]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 qǐng shuò ]谓附庸请求奉行宗主国的正朔,愿为藩属。朔,指正朔,开国帝王新颁行的历法。
[ shēng shuò ]声教正朔。指帝王之治。
[ shuò běi ]泛指我国 长城 以北地区。
[ shuò cān guān ]能在朔日(旧历每月初一)朝参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