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ǎn fèng ]古时指在公文、书笺、契约等纸缝上署记。
[ kuǎn fú ]1.亦作“款服”。亦作“欵服”。诚心归附。《魏书·神元帝纪》:“始祖召杀之,尽并其众,诸部大人,悉皆欵服。”《旧唐书·任瓌传》:“瓌 在 冯翊 积年,人情諳练,愿为一介之使,衔命之关,同州 已东,必当款伏。”宋 陆游《上殿札子》:“范仲淹 气压 灵夏,故西讨而 元昊 款伏。”2.服罪;招认。《南史·范晔传》:“徐湛之 上表告状,於是悉出檄书选事及同恶人名手迹,詔收 综 等,并皆款服,唯 曄 不首。”《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 唐 张鷟《朝野佥载》:“﹝ 来俊臣 ﹞起谓 兴 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 惶恐叩头,咸即款伏。”《金史·佞幸传·萧裕》:“海陵 使宰相问 裕,裕 即款伏。”
[ kuǎn fú ]1.归服;诚心归附。2.服罪。也作款伏。
[ kuǎn guān ]1.叩关。《史记·商君列传》:“由余 闻之,款关请见。”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款,叩也。”2.犹款塞。《南齐书·高帝纪上》:“遐方款关而慕义,荒服重译而来庭。”明 张居正《辽东大捷辞免加恩疏》:“西虏惊心,益谨款关之约。”3.叩门。唐 元稹《春日》诗:“款关一问讯,为我披衣裳。”清 乐钧《耳食录·李齐娘》:“桃源 罗敬之,弱冠客 岳州,夜有女子款关而入,年可十八九。”
[ kuǎn hǎo ]1.友谊诚笃。2.和好,通好。
[ kuǎn huǎn ]1.徐行貌。唐 元稹《野节鞭》诗:“春来信马头,款缓花前轡。”2.延缓,延迟。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四:“今衅已成,代北 各屯兵马境上,争论逾年未决。横使再至,事归朝廷自当之,则恐理难款缓,便要可否。”
[ kuǎn jiā ]同“款洽”。《宋史·昝居润传》:“居润 与 太祖 同事 世宗,情好款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