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áng biāo ]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
[ kuáng chán ]1.佛教谓学禅不当而流于狂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八:“狂禪闢尽礼 天台,掉臂琉璃屏上回。”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一四一:“似师毕竟胜狂禪,师今迟我 莲花国。”2.指狂放不拘的僧人。柳亚子《西湖谒曼殊墓有作》诗:“安得华严能涌现,一龕香火礼狂禪。”3.喻学术、艺术流派中僻陋悖理者。郭沫若《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诗:“狂禪误尽佳儿女,更误丹青数百年。”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假如我们想到 王阳明 的弟子,不一二传便流于狂禅,这段史影是更容易令人首肯了。”
[ kuáng cháo ]汹涌的潮水,比喻声势浩大的局面。
[ kuáng chěng ]1.狂妄骄逞。2.犹放肆。
[ kuáng chí zǐ ]狂热奔竞钻营的人。
[ kuáng chǔn ]狂妄愚蠢。亦指狂妄愚蠢之人。
[ kuáng dàng ]犹狂放。黄中黄《沉荩之略历及庚子事变》:“藎 以共和四千五百八十三年生。资地絶高,幼狂宕不羈,读书通其大意,不屑为文。”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十章十:“罗虬,台州 人,依 鄜州 李孝恭 为从事。他狂宕无检束。”
[ kuáng dàng ]1.放荡不羁。《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於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旧唐书·严武传》:“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大马扁》第一回:“那 康有为 是个狂荡之人。”2.轻狂。前蜀 尹鶚《菩萨蛮》词:“少年狂荡惯,花曲长牵绊。”茅盾《子夜》一:“他又听得狂荡的艳笑。”3.犹淫荡。《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富翁愈加狂荡,心里想道:‘今日丹房中若是无人,儘可撩拨他。’”《东周列国志》第三七回:“是夕开怀畅饮,醉后不觉狂荡,便按住 小东 求欢。”4.游荡。《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从前都是误疑他,将谓经年狂荡不归家。”5.猖狂。蒋光慈《太平洋的恶象》诗:“英吉利 资本主义战舰的往来,日本 帝国主义魔王的狂荡。”
[ kuáng fěi ]1.《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朱熹集注:“狂简,志大而畧於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观者。”后以“狂斐”谓立意高远,文采斐然。2.指狂妄无知者率而操觚或肆言无忌。3.用为自谦之词。4.犹放浪。
[ kuáng fèi ]狗狂叫,借指疯狂地叫喊(骂人的话)。
[ kuáng fēng zhòu yǔ ]原形容大风大雨。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