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àn jiǎ xiū bīng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 gǔ jiǎ ]1.鼓动鳞甲。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獜》:“有兽虎爪,厥号曰獜。好自跳扑,鼓甲振奋。”2.裂开种皮。《初学记》卷十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万物皆鼓甲而出。故谓之鼓。”
[ bǐ jiǎ ]1.古时一种便于骑射的服装。类似后来的背心。2.指背心。
[ fú jiǎ ]犹孚甲。种子的表皮。符,通“孚”。
[ dān huáng jiǎ yǐ ]指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 dān qiān jiǎ yǐ ]指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 hé jiǎ ]用两重犀或兕之皮相合而制成的坚固铠甲。《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合甲,削革里肉,但取其表,合以为甲。”北周 庾信《奉报寄洛州》诗:“长旍析鸟羽,合甲抱犀鳞。”清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七:“犀甲兕甲皆单而不合,合甲则一甲有两甲之力,费工多而价重。”
[ guǒ liáng zuò jiǎ ]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 jiǎ bǎng ]1.元明以来称进士为甲榜。2.指中进士的人。
[ jiǎ bīng ]用以系结铠甲部件使之成为整体的绳。
[ jiǎ bì dān ]英语captain音译。犹首领。用以称呼将校级军官及商船船长。荷兰 之殖民地内,华 人为官吏,专司诉讼租税等 华 侨事务而无预政实权者,亦称“甲必丹”。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六月三十日》:“荷 择其贤能者为马腰甲必丹等官,专理 华 人事务,而审断权仍操自 荷 人。”清 邹容《革命军》第五章:“内地还有甲必丹,收赋治狱荣巍巍,满 奴作了作洋奴,奴性相传入脑胚。”龚翼星《光复军志·党会》:“榜甲 全岛八港,港一甲必丹,皆 华 人为之,以领 华 民。”
[ jiǎ bīng ]1.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备、军事。2.全副武装的士卒。
[ jiǎ chāi ]亦作“甲坼”。前蜀 贯休《寿春节进大蜀皇帝》诗之四:“春力遍时皆甲拆,王言闻者尽光辉。”
[ jiǎ chì ]亦作“甲勅”。指重要的诏令、公文等。唐 李翱《右仆射杨公墓志》:“宰相 裴垍 素未知公,及 遂振 之譖,遂以公为吏部侍郎,重修甲勑,用备姦源。”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唐 大和 二年勅尚书省二十四司制勅及勅甲等,近日检报,多称断裂,宜各委本司郎中甲库官,并重粘背及同书名印所断裂缝,跋尾后云,某甲勅卷若干缝断裂。乃知甲者、勅甲之谓也。”
[ jiǎ zhǎng ]宋 以来地方户籍编制。十户为甲,其头目称甲长。
[ jiǎ chē ]兵车;战车。《左传·宣公二年》:“宋 师败绩,囚 华元,获 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杨伯峻 注:“甲车即兵车,以马被甲,故名甲车。”汉 扬雄《羽猎赋》序:“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九:“孔子 曰:‘何不探其甲车,引而奋登?’子路 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