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ér tóng jù ]1.犹儿戏。唐 李白《赠友人》诗之三:“謔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2.适合于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为少年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
[ ér tóng tuán ]民主革命时期中 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领导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在各个革命阶段,它团结和组织儿童参加当时的 革命斗争,并开展学习、文娱宣传活动,使儿童受到爱国主义和阶级斗争的教育,为革命斗争做出了贡 献。
[ ér tóng wén xué ]适应少年儿童 特点,专供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歌、故事等。
[ ér tóng xīn lǐ xué ]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 ér tóng zhī jiàn ]比喻幼稚无知的言论。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如 子虚 亡是公 相與問答,皆賦矣。而 統 謂之叙,此與兒童之見何異。”明 方孝孺《读三略》:“其愚陋無識特兒童之見耳。”
[ ér tóng zhú mǎ ]《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 任 并州 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 ér tóng zǒu zú ]比喻见闻最浅陋的人。《宋史·司马光传》:“光 居 洛 十五年,兒童走卒皆知 司馬君實。”
[ kāi jūn tóng ]道教语。肝神的别称。
[ lǎo tóng ]也称耆童。古代神话中的神名。
[ chōng tóng ]幼童。唐 吕岩《五言》诗之十:“耄年服一粒,立地变冲童。”
[ luán tóng ]被达官贵人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 nài tóng ér ]汉 墓石阙上雕刻的童子像。
[ jiǎo tóng ]1.姣美的少年。《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 子充,乃见狡童。”孔颖达 疏:“狡童,谓狡好之童。”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将德》:“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不敢公然蓄歌妓;而狡童十数辈,皆慧黠能媚人。”2.《诗·郑风》有《狡童》篇,讥刺公子 忽。后以“狡童”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亦作“狡僮”。《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紂 也。”古直《哀朝鲜》诗:“降王迎軹道,哀哉彼狡童。”3.指霸占一方的割据者。唐 元稹《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蔡 有逆孽,齐 有狡童。”4.未成年的童仆。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外无狡童,内无老婢。”
[ jiǎo tóng zhī gē ]指 商 代 箕子 作的《麦秀歌》。
[ liù yī ér tóng jié ]全世界儿童的节日。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利,于194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上,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国际儿童节、儿童节。
[ liù yī guó jì ér tóng jié ]简称儿童节。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生存、保健和受教育的权利,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上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 mán tóng ]亦作“蛮僮”。南方的童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