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符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fú biǎo ]1.外表。2.显露的征兆。
[ fú bié ]即傅别。古代的一种债券。分别为二,双方各持其一以为凭证。
[ fú cǎi ]1.亦作“符彩”。美玉的文理色彩。《文选·左思<蜀都赋>》:“其间则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银砾,符采彪炳。”刘逵 注:“符采,玉之横文也。”《山海经·北山经》“曰 燕山,多婴石”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琼瑶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2.比喻人的外表仪容。唐 王勃《采莲赋》:“廼有贵子王孙,乘閒纵观,何平叔 之符彩,潘安仁 之藻翰。”宋 司马光《答河阳李夷白秘校书》:“以是得瞻见符采,承接餘论,其为幸已大。”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引 宋 雷简夫《上欧阳内翰书》:“简夫 顷年待詔公车府,因故人 苏子美 始拜符采,不间不遗,许接议论。”3.指文艺才华。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才锋峻立,符采克炳。”唐 杨炯《送东海孙尉诗序》:“东川 孙尉,文章动俗,符彩射人。”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康熙 间,陆圻 景宣、毛先舒 稚黄 ……称 西泠 十子,所作诗文,淹通藻密,符采烂然,世谓之西泠派。”
[ fú cǎi ]见“符采”。
[ fú cáo ]古代官署中主管印信的处所。
[ fú cè ]见“符策”。
[ fú cè ]亦作“符册”。符契简策。《后汉书·董卓传》:“承 奉 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符,铜虎符、竹使符之类……策,编简为之。古者誥命皆书之策。”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杨奉、董承 两边死战,刚保帝后车出,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 fú chèn ]符图谶纬的统称。泛指各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 fú chì ]见“符敕”。
[ fú chì ]1.亦作“符勅”。敕命文书。《旧唐书·崔器传》:“器 惧,所受贼文牒符敕,一时焚之。”明 何景明《何子·固权》:“夫班爵封者遗之券誥,赐祠第者护之符勅。”2.指符箓。《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彼皆恃其符厌”元 胡三省 注:“谓 刘灵 助书为符敕以厌胜也。”清 魏源《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二:“流俗亦何知,万里走符勅。不信溪山灵,独钟 巫阳 宅。”
[ fú chuán ]1.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墨子·号令》:“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孙诒让 间诂:“《周礼·司关》有‘节传’,郑 注云:‘传,如今移过所文书。’《释名·释书契》云:‘过所或曰传。传,转也,转移所求执以为信也。’崔豹《古今注》云:‘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岑仲勉 简注:“即护照或通行证。”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私商货物经官府允准,给予符传,也得与外国人贸易。”2.指兵符。《后汉书·窦固传》:“明年,復出 玉门 击 西域,詔 耿秉 及骑都尉 刘张 皆去符传以属 固。”《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符、传皆合之以为信。符,兵符也……此传盖亦行兵所用以为信,非度关所用之传也。”
[ fú dài ]挂在小孩颈上的布制袋形护身符。
[ fú dié ]1.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2.官符和度牒。官府给予僧道的证明文件。
[ fú fǎ ]犹符术。
[ fú gào ]唐 制,定期通过考试铨选官员,凡达到标准的,朝廷给符并加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于其上,谓之“告身”,又称符告。
[ fú guān ]道教指守护符箓的神官。
[ fú hào lùn ]一种认为人的感 觉、表象不是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标记客观现实的符号的理论。主要代表是19世纪德国的赫尔姆 霍兹。
[ fú hào luó jí ]数理逻辑。
[ fú hé ](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事实。这些产品不~质量标准。
[ fú hé ]克制鬼神的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