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àng yáo ]指 晋 代注《庄子》的 郭象 和 三国 魏 书法家 锺繇。
[ xiāng yáo ]古神话中人名。传说为 共工 之臣。亦称“相柳”。
[ zhòu cí ]亦作“繇词”。卦兆的占词。繇,通“籀”。
[ yáo cǐ ]1.由此,从此。承接上文,加以推论。繇,通“由”。2.因此。繇,通“由”。
[ yáo fù ]1.徭役和赋税。繇,通“徭”。2.明代赋税之一。
[ yáo lái ]1.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繇,通“由”。2.从过去到现在。繇,通“由”。
[ yáo shì ]1.从此。繇,通“由”。2.于是。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繇,通“由”。
[ yáo shù ]戍边之役。繇,通“徭”。《汉书·高帝纪上》:“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三国 魏 曹丕《敕还师诏》:“且休力役,罢省繇戍。”《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
[ yáo sú ]歌谣风俗。繇,通“謡”。犹言民风。
[ yáo yì ]徭役。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繇,通“徭”。《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薄赋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汉书·霍去病传》:“减 陇西、北地、上郡 戍卒之半,以宽天下繇役。”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农民坏於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参见“徭役”。
[ zì yáo zì zài ]见“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