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án cǎo ]1.残存的草。2.残存的诗文稿。
[ fú pí liáo cǎo ]形容不认真,不仔细。也说肤皮潦草。
[ chán cǎo ]指 汉 司马相如 的《封禅文》。
[ diān cǎo ]唐 书法家 张旭 时号“颠张”,僧 怀素 承 旭 自称“醉素”,两人善草书,世称其草书为“颠草”。亦泛指纵横奔放的狂草。
[ dān cǎo ]1.草的美称。2.石长生的别称。
[ cùn cǎo ]小草、一点儿草、喻子女对父母的微小心意。
[ cùn cǎo bù liú ]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
[ cùn cǎo chūn huī ]唐代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后来用“寸草春晖”比喻父母恩情子女难以报答。
[ cùn cǎo xián jié ]比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
[ fèng wěi cǎo ]1.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短,叶簇生,似凤尾。多生墙角及阴湿石缝中。可供药用。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贯众》﹝集解﹞引 苏颂 曰:“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干三棱。叶緑色似鸡翎,又名凤尾草。”2.金星草的别名。隐花植物。生于山麓及阴湿处。叶为羽状,裂如凤尾。深冬背生子囊群,色黄。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贯众》:“金星草一名凤尾草,与此(贯众)同名。”
[ fèng yǎn cǎo ]指椿树上丛生的荚。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椿樗》﹝附方﹞:“洗头明目,用凤眼草(即椿树上丛生荚也)烧灰淋水洗头,经一年眼如童子。”
[ dǎ cǎo gǔ ]契丹 官兵以牧马为名,四出劫掠,充为军饷,俗称打草谷。《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德光 已灭 晋,遣其部族酋豪……括借天下钱帛以赏军。胡兵人马不给粮草,遣数千骑分出四野,刼掠人民,号为‘打草穀’。”《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赵延寿 请给上国兵廩食。契丹 主曰:‘吾国无此法。’乃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穀’。”参阅《辽史·兵卫志上》。
[ dǎ cǎo jīng shé ]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 dǎ cǎo shé jīng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
[ dòng cǎo ]1.使草受冻。2.指经冬未死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