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ān lí cǎo ]木槿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木槿》。
[ fān luò ]1.篱落,篱笆。《周礼·夏官·掌固》“用其材器”汉 郑玄 注:“民之材器,其所用堑筑及为藩落。”2.比喻边防。《宋书·何承天传论》:“周 汉 二策,在 宋 顿亡,遂使胡马横行,曾无藩落之固,使士民跼苍天,蹐厚地,繫虏俘囚,而无所控告。”3.犹藩邦。藩,通“番”。《旧唐书·裴行俭传》:“仪凤 四年,十姓可汗 阿史那匐延都支 及 李遮匐 扇动藩落,侵逼 安西,连和 吐蕃,议者欲发兵讨之。”参见“藩邦”。
[ fān qiáng ]1.篱落,垣墙。2.比喻艺术境界或学术门径。
[ fān sī ]1.官名。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2.官名。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 fān wéi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后以“藩维”指藩国。南朝 梁 沉约《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藩维广树,经朔攸属。”清 顾炎武《书太虚山人象象谭后》:“使是书之论得行於数十年之前,足以隆藩维而重国势,当不至於今日。”2.边防要地。唐 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
[ fān wèi ]1.屏障。《后汉书·傅燮传》:“今 凉州 天下要衡,国家藩卫。”明 李贽《四勿说》:“无藩卫可守,无界量可限。”清 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金柱关 者…… 芜湖 之藩卫也。”2.捍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今方镇强盛,宰相权轻,宜密树腹心於外以自藩卫。”3.指诸侯。《后汉书·章帝纪》“东后蕃卫,伯父伯兄”唐 李贤 注:“诸侯为天子藩屏,故曰藩卫。”《明史·肃王瑛传》:“非所以崇本支,厚藩卫也。”清 恽敬《西楚都彭城论》:“使三王者……终身为 西楚 藩卫,则朝贡徵发,何求而不可。”
[ fān yuè ]1.见“藩岳”。2.亦作“藩岳”。指诸侯或总领一方的地方长官。3.指边防重镇。
[ fān zhèn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 fān zhèn gē jù ]唐中叶在边 境和重要地方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事大权。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有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不服从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历史上称这种局面为 藩镇割据。唐后期中央与藩镇不断战争,藩镇间也连年攻战,割据局面延续到五代十国,人民惨遭战乱 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