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à jǐn ]古代的一种锦。常用以装裱书面。
[ nà nà ]濡湿貌。衲,通“纳”。语本 汉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明 唐寅《题画》诗之五:“百尺松杉贴地青,布衣衲衲髮星星。”
[ nà páo ]1.用碎布料缝缀的袍服。宋 洪迈《夷坚乙志·侠妇人》:“吾手製衲袍以赠君,君谨服之,惟吾兄长马首所向。”2.指缝补过的旧衣。宋 郭彖《睽车志》卷六:“刘先生 者,河 朔人。年六十餘,居 衡岳 紫盖峰 下,间出 衡山 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盐酪径归……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刘 欣谢而去。”
[ nà sēng ]和尚,僧人。唐 黄滔《上李补阙》诗:“諫草封山药,朝衣施衲僧。”元 萨都剌《江城玩雪》诗:“舟子迷归寒浦外,衲僧疑在白云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况自此再三十年,京 已寿登耄耋,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为衲僧耶?”
[ nà shān ]1.宋代武士所穿的一种衫子。2.僧衣。
[ nà yī ]1.僧衣。《南齐书·张欣泰传》:“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唐 贾岛《崇圣寺斌公房》诗:“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仁达 欲自立,恐众心未服,以 雪峯寺 僧 卓巖明 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相与迎之。己亥,立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帅将吏北面拜之。”清 黄景仁《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铜驼荆棘寻常见,何论区区一衲衣。”2.代称僧人。宋 梅尧臣《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诗:“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清 顾炎武《楚僧元瑛谈湖南三十年来事作四绝句》之四:“梦到江头橘柚林,衲衣桑下愜同心。”3.道袍。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傅山父子》:“乱后,梦天帝赐以黄冠衲衣,遂为道士装。”4.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时盛寒,官方施贫者衲衣。见其剧单,以一衲衣与之。辞不受。”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熙载 尝着衲衣负筐,令门生 舒雅 执手版,乞食诸姬院,以为笑乐。”
[ nà zǐ ]僧人。宋 黄庭坚《送密老住五峰》诗:“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明 汤显祖《南柯记·禅请》:“不去罢。我看衲子们谈经説诵的,不在话下。”清 沉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衲子请观万年缸,缸在香积厨,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内,听其满溢,年久结苔厚尺许。”
[ qīng nà ǎo ]补缀过的青色夹衣,指贫民之服。亦借指贫民。
[ sēng nà ]1.亦作“僧纳”。僧衣。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俄有一人荷插,负芋栗自外归,被髮,体皆黄毛,衣故败僧衲,直入坐土榻。”2.指穿衲衣为僧。清 冯登府《金石综例》卷二:“金 京兆府《重修府学记》:‘僧纳四十六。’王 氏 昶 曰:‘纳即衲字,不云僧腊而云僧纳,谓其著衲衣四十六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