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ó shì jīn zhuāng, rén shì yī zhuāng ]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 gǎi zhuāng ]1.改变装束:她这一~,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2.改变包装:商品~。3.改变原来的装置:为了保证安全,已经将高压保险器~过了。
[ huàn zhuāng ]1.更换武器装备。2.更换衣着。
[ hán zhuāng ]包装,装箱。《“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德国 政府于本约实行后十二个月内,将一九○○至一九○一年间携去之天文仪器,概行归还之,并支付归还时一切费用,如拆卸函装运送保险,及在 北京 建设之费均在内。”
[ dào zhuāng ]1.修辞方式,用颠倒词句的次序来达到加强语势、语调和突出语意等效果。如安徽民歌如今歌手人人是,唱得长江水倒流,上一句就是如今人人是歌手的倒装。2.一种语法规则,多见于文言文、外文。如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的倒装,之在此起前置宾语的作用。
[ dào zhuāng mén ]即倒插门。梁斌《红旗谱》三一:“老驴头 呢,想到老两口子上了年岁,离不开 春兰,一定要寻个‘倒装门儿’。”详“倒插门”。
[ gū zhuāng ]1.古代戏剧名词。指剧中属于官员一类的人物。2.简单的行装。
[ bàn zhuāng ](演员)化装:~吧,下一场就该你上场了。
[ jiǎ zhuāng ]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态来掩饰真相:他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儿,~没听见。~糊涂。
[ jià zhuāng ]亦作“嫁粧”。亦作“嫁妆”。陪嫁的财物。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中:“如贫下之家,女年十四五,即使自营嫁装,办而后嫁。”明 丘濬《伍伦全备忠孝记·央媒议亲》:“男家财礼,女家嫁粧,四时遣使,八节来往。”《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见那新娘子 辛小姐,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人物又标致,嫁装又齐整。”萧红《小城三月》五:“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 jí zhuāng ]1.急速整装。2.扎缚紧凑的装束。
[ jīn zhuāng ]1.黄金装饰。《梁书·诸夷传·河南》:“天监 十三年,遣使献金装马脑钟二口。”唐 李廓《送振武将军》诗:“金装腰带重,铁缝耳衣寒。”《宋史·舆服志六》:“寳用玉……皆饰以红锦,金装,裹以红緜,加红罗泥金夹帊,纳於小盝。盝以金装。”2.谓美装、盛装。南朝 梁简文帝《登山马》诗:“登山马,间树识金装。”唐 张易之《出塞》诗:“侠客重恩光,骏马饰金装。”唐 李白《洗脚亭》诗:“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 liè níng zhuāng ]见“列寧服”。
[ nào zhuāng ]1.亦作“闹粧”。亦作“闹妆”。亦作“閙粧”。用金银珠宝等杂缀而成的腰带或鞍、辔之类饰物。2.即闹装花。
[ nào zhuāng dài ]用金银珠宝等杂缀而成的腰带。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闹装》:“闹装带,余游 燕 日,尝见于 东市 中。合众宝杂缀而成,故曰闹装。”参见“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