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ū shēn ]1.弯曲和伸展。2.喻控制和纵放。
[ qū shēn ]1.屈曲和伸直。泛指举止、举动。《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詘伸,容貌得庄焉。”《淮南子·兵略训》:“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詘伸不获五度。”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近缘久病,艰於动作,詘伸俯仰,皆不自由。”2.指随时代与情势的变化而或进或退,或动或止。《淮南子·人间训》:“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汉书·匈奴传赞》:“自 汉 兴以至于今,旷世歷年,多於 春秋,其与 匈奴,有脩文而和亲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詘伸异变,强弱相反,是故其详可得而言也。”宋 叶适《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铭》:“公意承其考,变通詘伸以待天命,卒大报之。”
[ qū tǐ ]1.弯曲肢体。谓被绳索枷锁。2.屈身拜伏。
[ qū xìn ]1.同“屈伸”。弯曲和伸直。《荀子·乐论》:“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詘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汉书·王褒传》:“何必偃卬詘信若 彭祖,呴嘘呼吸如 侨松。”颜师古 注:“信读曰伸。”王先谦 补注引 沉钦韩 曰:“偃卬屈信者,熊经鸟伸,若五禽之戏也。”泛指行动。明 张居正《徐存斋七十寿序》:“天道无心,詘信皆仁。”2.指进退、出处随时、势而变化。《管子·戒》:“臣闻之消息盈虚,与百姓詘信,然后能以国寧勿已者,朋 其可乎?”宋 施彦执《北窗炙輠》卷下:“身所以行道也,道之詘信,係吾身也,岂有身詘而道信者乎?”明 黄淳耀《唐宗鲁先生寿序》:“乃慨然屏去儒业,居物於家,视其时之詘信,而操其奇赢。不十年,竟復其产且加廓焉。”
[ qū yīng chā rèn ]徒冠去缨,扱衽短衣。谓罪人之服饰。
[ qū zhǐ ]1.降低身分,屈己下人。2.弯着指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