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sǐ bù èr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 tǐ èr ]谓相类似。南朝 梁 锺嵘《诗品·总论》:“昔 曹 刘 殆文章之圣,陆 谢 为体贰之才,鋭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
[ wú èr ]1.谓不要有二心;没有二心。《诗·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郑玄 笺:“无有贰心也,无復计度也。”《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俭 以计厚待 钦,情好欢洽。钦 亦感戴,投心无贰。”2.不可改变。《左传·成公八年》:“公赂之,请缓师。文子 不可,曰:‘君命无贰,失信不立。’”
[ shǐ sǐ wú èr ]发誓宁死不变。《明史·忠义传一琴彭》:“茶籠 守 彭 被困孤城,矢死無貳。”亦作“矢死不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媪得 鴉頭,横施楚掠。既北徙,又欲奪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農婦﹞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相對嬉笑……後遇劫盗,身受七刃,猶詬詈,卒不污而死。又皆驚其貞烈。老儒 劉君琢 曰:‘此所謂質美而未學也,惟篤於夫婦,故矢死不二。’”
[ wéi èr ]1.背离;有二心。《宋书·袁淑传》:“弊邑敬事是遑,无或违贰。”宋 陈彭年《江南别录·李璟》:“诸将争功,自相违贰,崇文 不能制。”2.背叛者,有二心的人。《晋书·荀勖传》:“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仗正义以伐违贰。”
[ yán xíng bù èr ]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 xī lǜ èr duān ]指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
[ xián èr ]亦作“间贰”。犹离间。《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前持心血,远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九年》:“金 主復遣翰林待制 耶律绍文 至驛諭奉使 王伦,言:‘卿留 云中 无还期,及贷之还,曾无以报,反间贰我君臣。’”
[ yí èr ]1.亦作“疑二”。因猜忌而生异心。汉 刘向《上<於陵子>序》:“仲子 遁上遁民,舍车而徒,礪志洁身,亡有疑二者哉。”《三国志·吴志·朱绩传》:“孙綝 秉政,大臣疑贰。”《晋书·文帝纪》:“初,诞(诸葛诞)、钦(文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宋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北虏分兵助 昊,则可牵其南寇之力;若不助 昊,则二国有隙,自相疑贰,此亦伐交之策也。”清 戴名世《<戴氏宗谱>序》:“骨肉之恩薄,涣然无所统纪,往往疑贰猜阻,见於父子兄弟之间。”2.指猜忌离心。《晋书·孙盛传》:“时丞相 王导 执政,亮(庾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 陶称 谗构其间,导 亮 颇怀疑贰。”宋 李觏《寄祖秘丞》诗:“自此习往还,中心蔑疑贰。”《元史·泰定帝纪一》:“辽王 脱脱,乘国有隙,诛屠骨肉,其恶已彰,恐怀疑贰。”3.疑惑不定。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 心下犹疑贰,道:‘普天之下行来,不曾见这区寺。’”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 普式庚 於晚出诸作,恒自谓少年眷爱自繇之梦,已背之而出,又谓前路已不见仪的之存,而 密克威支 则仪的如是,决无疑贰也。”
[ xíng bù èr guò ]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 zì èr ]自别于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吾观 晋 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於诸侯;得志於诸侯,而诛无礼,曹 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