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ōng zāng guò fù ]互相勾结,传递赃物与贿赂。《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那令史姓 谭 名 遵,颇有才干,惯与知县通赃过付,是一个积年滑吏。”
[ wō zāng ]指明知是犯罪分子的赃款、赃物而藏匿、转移,以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追究的犯罪行为。
[ wō zāng zuì ]在我国,指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的赃款、赃物而代为转移、藏匿或为其提供秘密隐蔽场所的行为。如果双方事前通谋,则以共同犯罪论处。
[ yì zāng ]官吏所受的馈赠、贿赂。《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胡三省 注:“枉法,谓受賕枉法而出入人罪者。义赃,谓人私情相馈遗,虽非乞取,亦计所受论赃。”
[ xiāo zāng ]1.销售赃物:参与盗窃~活动。2.销毁赃物:~灭迹。
[ zéi zāng ]盗贼偷到或抢到的财物:搜出~。
[ zāng bì ]古代随犯罪主人的财产一同没入官府的奴婢。
[ zāng dào ]1.亦作“賍盗”。偷盗。2.指偷盗的人。
[ zāng fá ]1.追赃罚款。宋 王溥《唐会要·定赃估》:“仍差御史一人,专知赃赎,不得以赃罚为名,如罪名未定,妄罚其财,亦委观察判官勾当,差定后先,具名闻奏。”《元典章·户部七·仓库》:“近据书吏 王祥 呈总房专一掌管赃罚钞物,数目不为不重。”2.指追赃处罚的财物。《明史·职官志一》:“曰金科,主市舶、鱼盐、茶钞税课,及赃罚之收折。”《清史稿·食货志二》:“凡诸库每岁出纳之数,皆造册送户部察覈,惟赃罚例输之刑部。”
[ zāng guān wū lì ]犹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