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āng fù ]《周礼·天官·职内》:“掌邦之赋入。”贾公彦 疏:“掌邦之赋入者,谓九职、九贡、九赋之税入皆掌之,独云赋入者,赋是揔名。”后因以“邦赋”指国家财政。
[ bāng hàn ]《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毛 传:“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国家的中坚之臣。
[ bāng jī ]1.王城及其所属周围千里的地域。2.借指国家。
[ bāng jì ]国家大计。《旧唐书·崔彦昭传》:“入司邦计,开张用经纬之文;出统藩维,抚驭得韜鈐之术。”宋 曾巩《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王仁赡 ﹞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为姦,怙恩固宠,莫敢发者。”
[ bāng jiāo ]国与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建立~。断绝~。恢复~。
[ bāng jiào ]国家的教化。《书·周官》:“司 徒 掌邦教。”孔 传:“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妄先国胄,侧闻邦教。”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大啟 南康,爰登中鉉,时膺土宇,固辞邦教。”李善 注:“萧子显《齐书》曰:建元 元年,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改封 南康郡 公,邑三千户,渊 固让司徒。”刘良 注:“固辞邦教谓再让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