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ū tào ]套在几本或一本书外面的壳子,有保护作用,多用硬纸等制成。
[ shū tí ]1.指书信。2.泛指写在书籍前或后的文字。3.书籍的标题。
[ shū tián ]1.以耕田比喻读书,故称书为“书田”。2.旧时巨族大姓以公置田产中的地租所得,行为族中子弟读书的补贴,谓之“书田”。
[ shū tiē ]1.书写简帖。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昔者 吴 人 张旭 善草书书帖,数尝於 鄴县 见 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2.指书札、柬帖。唐 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曾益 等注:“唐 李绰《尚书故实》:‘王内史 书帖中有与 蜀郡 太守书,求樱桃来禽,日给藤子。’”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元丰 中,王荆公 居 半山,好观佛书,每以故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梁斌《播火记》四:“两个人又说了一会子 江涛 入狱的事,贵他娘 又动了一会子悲伤,才离开 柏树坟,走到 春兰 家里,和 春兰 定规好,请人写了书帖送过去。”3.字帖;墨迹。宋 梅尧臣《张圣民学士出御书并法帖共阅之》诗:“刑政二字布楷法,古今书帖未足观。”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士大夫家,亦有爱其书帖者,皆藏去,以为清玩。”
[ shū tōng èr yǒu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 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 shū tóng ]旧时侍候主人及其子弟读书并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
[ shū tóng ]1.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通典·职官四》:“晋 宋 兰臺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2.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四老爷 认得他是 徐九公子 家的书僮,接过书子,拆开来看。”老舍《茶馆》人物表:“小牛儿--男。十多岁。庞太监 的书童。”
[ shū wèn ]书信;音问。三国 魏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故足迹不至於门藩,书问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 shū wù ]指书籍和跟书籍有关的物品。《后汉书·独行传·戴封》:“时同学 石敬平 温病卒,封 养视殯敛,以所齎粮市小棺,送丧到家。家更敛,见 敬平 行时书物皆在棺中,乃大异之。”
[ shū xiāng ]指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门第。~子弟。世代~。
[ shū xiāng mén dì ]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 shū xiāng mén hù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