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óng yì ]1.一同商议。《宋史·职官志一》:“开宝 六年,始詔 居正、餘庆 於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儒林外史》第二回:“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庵里来同议。”2.特指中人,为双方介绍、作证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立婚约 金声。同议友人 张安国 李文才。”
[ tóng yì ]1.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2.相同与不同。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4.谓差异,不同。5.异议。亦指立异议。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 tóng yì ]共事。谓一同参战。《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 可败也。”
[ tóng yì ]同县。《汉书·贾谊传》:“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 李斯 同邑,而尝学事焉,徵以为廷尉。”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元瑞 曾得祕本,后归之同邑 章无逸。”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九章第七节:“1876年,他执贽于同邑学者 朱次琦 门下,治 程 朱 兼及 陆 王 理学三年。”
[ tóng yīn cí ]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如“反攻”和“返工”(fǎngōng),“树木”和“数目”(shùmù)。
[ tóng yīn gòng lǜ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 tóng yín xié gōng ]《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同寅协恭,和衷哉。”孔 传:“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此 皋陶 在 帝舜 前对 禹 所说的话。后用为同僚恭谨事君,共襄政事之典。
[ tóng yōu xiāng jiù ]指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 tóng yóu ]1.见“同游”。2.亦作“同游”。互相交往。《国语·齐语》:“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荀子·法行》:“曾子 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两位先生同里,少同学,长同游,壮同事。”3.一同游览。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王东亭 作 宣武 主簿,尝春月与 石头 兄弟乘马出郊,时彦同游者连鑣俱进。”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 平伯 同游 秦淮河。”4.指同游者;同伴。唐 许浑《秋思》诗:“琪树西风枕簟秋,楚 云 湘 水忆同游。”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海公子》:“﹝ 张生 ﹞开尊自酌,恨无同游。”
[ tóng yú ]亦作“同轝”。同车。形容亲密无间。
[ tóng yǔ fǎn fù ]用完全相同或大同小异的语词来下定义。是一种错误的定义。如将“报幕员”定义为“报幕的人员”之类。
[ tóng yù ]1.同心;同一愿望。《左传·襄公二十年》:“书曰:‘蔡 杀其大夫 公子燮’,言不与民同欲也。”《左传·昭公四年》:“求逞於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孙子·谋攻》:“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2.有共同愿望的人。《左传·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 tóng yuán ]1.指水流同一源头。2.指事物的来源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