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ǎo wú yīn hào ]犹言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
[ yǎo wú yīn xìn ]没有一点音信。
[ yǎo wú yīn xùn ]没有一点消息。见“杳无音信”。
[ yí yīn ]1.古指外族语言。唐 刘知几《史通·言语》:“而 彦鸞(崔鸿)修伪国诸史,收(魏收)弘(牛弘)撰《魏》《周》二书,必讳彼夷音,变成 华 语,等 杨由 之听雀,如 介葛 之闻牛,斯亦可矣。”唐 杜甫《奉汉中王手札》诗:“夷音迷咫尺,鬼物倚朝昏。”2.谓外族音乐。章炳麟《辨诗》:“李延年 已採西域之音,以为武乐。隋 世亦有 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 诸部,今之词自 龟兹 乐来,何以见夷音不可用也?”
[ yú lán guān yīn ]佛教中三十三观音之一。手持鱼篮。
[ yǔ yīn ]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和意义紧密结合的。每种语言的语音都有其系统性和一定的特点。
[ yǔ yīn xué ]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对象是语音。
[ zá yīn ]1.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受阻或有逆流,产生漩涡,振动心壁或血管所发出的声音。多由心脏和血管病变引起。用听诊器可以听到。2.见〔噪音〕
[ zào yīn ]1.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区别于“乐音”)。2.噪声3.的旧称。
[ chóng yīn ]〈名〉两种以上声音(与“单音”相对)。[ zhòng yīn ]1.指一个词、短语或句子里重读的音。2.乐曲中强度较大的音,是构成节奏的重要因素。
[ zhèng shǐ yīn ]见“正始之音”。
[ zhèng shǐ zhī yīn ]1.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2.指纯正的乐声。
[ zé yīn ]选择善音。一说谓选择荫庇之处。《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杨伯峻 注:“音,古有二解。孔(孔颖达)疏引 服虔 云:‘鹿得美草,呦呦相呼;至於困迫将死,不暇復择善音,急之至也。’此读音如字。杜(杜预)注:‘音,所茠荫之处。古字声同,皆相假借。’此读音为荫。《庄子·人间世篇》云:‘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则 先秦 人实解音为声音。《后汉书·皇甫规传》载其上疏自讼云:‘臣虽污秽,廉洁无闻。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亦以音为声音,则 服 説合本义。”晋 左思《吴都赋》:“菈擸雷硠,崩峦弛岑;鸟不择木,兽不择音。”晋 左思《魏都赋》:“栖者择木,雊者择音。”
[ zhí yīn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就是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如“蛊,音古”,是说“蛊”字和“古”字同音;“冶,音也”,是说“冶”字和“也”字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