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ǔ jiàn ](对事情的)确定的意见:众说纷纭,他也没了~。
[ zhǔ jiàng ]1.主要的将领。2.比喻在某方面起主要作用的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
[ zhǔ jiǎng ]担任讲授或讲演:王教授~隋唐文学。这次动员大会由他~。
[ zhǔ jué ]1.指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或主要演员。2.比喻主要人物:那次事变的几个~已先后去世。
[ zhǔ jiào ]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的部分宗派中对一定区域教会进行管理的神职人员。位在神父之上,通常为一个教区的管理人,有管理所辖教区教务和传授神权的权力。主教中又分大主教、都主教等。
[ zhǔ jìng cún chéng ]指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 zhǔ jìng ]宋 明 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 周敦颐 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 zhǔ jūn ]1.对一国之主的称呼。《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 汤 之説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唐 元结《元谟》:“或曰公知圣人之道。天子闻之,咨而问焉。公谢曰:‘臣生自山野……主君所问,臣安能知?请説所闻,惟主君听之。’”唐 李商隐《重有感》诗:“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周礼·秋官·司仪》:“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孔颖达 疏:“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则主国之君不亲自饗食以接宾。”3.对卿大夫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齐侯 使 高张 来唁公,称主君。”杜预 注:“比公於大夫。”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 絺疵 云﹞某奉主人令,着我去请三家(韩、魏、赵)主君,来赴 兰臺 之宴。”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唐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故 素 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5.对人的敬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王 ﹞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 秦。今主君(苏秦)詔以 赵王 之教,敬奉社稷以从。’”司马贞 索隐:“礼,卿大夫称主。今嘉 苏子 合从诸侯,褒而美之,故称曰主。”6.道家谓根本。《参同契》上篇:“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袁仁林 注:“倡先首动,则迷失柔顺之轨;居后处静,乃得阳之主也。”
[ zhǔ kǎo ]明清两代由朝廷派到各省主持乡试的官员。后泛指主持考试的人。
[ zhǔ kè ]1.官名。2.主人与宾客。3.接待宾客。4.货主与顾客。5.犹主顾。6.主要的客人。7.主要与次要。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 zhǔ kuài ]旧时促成双方买卖并从中获取佣金的牙行经纪人。《新唐书·卢杞传》:“凡公私贸易,旧法率千钱算二十,请加五十,主侩注所售,入其算有司;其自相市,为私籍自言,隐不尽,率千钱没二万,告者以万钱畀之。”
[ zhǔ kuì ]1.旧时指妇女主持烹饪等家事。唐 权德舆《叔父华州司士参军墓志铭》:“夫人 陈 郡 殷氏 ……自执筓主馈,逮四十年,孝慈柔明,六姻是仰。”明 宋濂《故陈母林夫人墓志铭》:“凡主馈非精凿弗敢进。烝尝宾燕,悉中条序,必丰必洁。”2.指妻室。唐 常袞《谢妻封弘农郡夫人表》:“又蒙曲私,霑及主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