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ǐ shǐ ]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这件事幕后有人~。有人~他这样做的。
[ zhí shǐ ]1.当值之使者。《战国策·齐策三》:“郢 之 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鲍彪 注:“直犹当。”2.犹即使。宋 辛弃疾《新居上梁文》:“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
[ zhèng shǐ ]1.纵使;即使。《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正使 成帝 復生,天下不可復得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 卒”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宋 苏轼《奏浙西灾伤第一状》:“正使自今雨止,已非丰岁。”2.外国派来或派往外国的正式使臣。对副使而言。清 魏源《圣武记》卷六:“嘉庆 十年,女汗之子嗣立,特遣正使来至边界议礼,不合而返。”
[ zhì bīng shǐ zào ]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办不到。
[ zhū yī shǐ zhě ]指科举考试官。
[ zhú shǐ fú ]1.汉 时竹制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凡发兵用铜虎符,其馀征调用竹使符。《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竹使”。《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处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郑康成《周礼》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2.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南朝 梁元帝《侍中新渝侯墓志铭》:“三分竹使,再徙建旟。”唐 房孺复《酬窦大闲居见寄》诗:“名惭竹使宦情少,路隔 桃源 归思迷。”宋 苏轼《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诗:“中山 保塞 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3.借指州郡长官。唐 张九龄《登荆州城楼》诗:“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
[ zhuān shǐ ]专为某件事而派遣的使节。
[ zǒu shǐ ]1.使唤、差遣。亦谓供奔走差遣或递送文书。《文选·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三国 吴 薛综 注:“走,公子自称走使之人。如今言僕矣。”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安禄山 初为 张韩公 帐下走使之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张妈妈 叫着一个走使的家人,写了备细书一封,打发他到 湖北 去通 张忠父 知道,商量寻个方便。”2.仆役。唐 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用是存,而姑之子卒。后乃知之於走使。”章炳麟《印度独立方法》:“罢工者人人相约不为 英吉利 用,虽巵人走使,皆去不顾。则工商仕官之徒,一切坐困。”
[ yùn shǐ ]古代官名。水陆运使、转运使、盐运使等的简称。唐 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自初为 伊闕 尉,佐 河南 水陆运使,换两使,经七年不去。”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事志》:“庆歷 中,蔡君謨 为 福建 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乾道 初年,祝次騫 任 嘉州 太守,就除 利州路 运使。”《清会典事例·户部·盐法》:“﹝ 乾隆 五十八年﹞奉旨:杭州 织造改为盐政,兼管织造事务;其盐道本无分巡地方之责,著改为运使。”
[ zhì shǐ ]1.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这场大雨~数十间房屋倒塌。2.以致:由于字迹不清,~信件无法投递。
[ zhuī fēng shǐ ]1.五加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五加》。2.江豚的别名。
[ zhuǎn yùn shǐ ]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 zú shǐ ]差役。汉 贾谊《新书·匈奴》:“夫关市者,固 匈奴 所犯 滑 而深求也,愿上遣使厚与之和,以不得已许之大市。使者反因於要险之所,多为凿开,众而延之,关吏卒使,足以自守。汉 王充《论衡·死伪》:人君之威固严人臣,营卫卒使固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