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óng yuán cí ]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在汉语中,有双声的,如“柔”和“弱”(同义),“明”和“灭”(反义);有迭韵的,如“刚”和“强”(同义),“寒”和“暖”(反义)。
[ tóng yuán gòng liú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 tóng yuán yì liú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 tóng yuán yì pai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同“同源异流”。
[ tóng yuán zì ]音﹑义相同或相近,属同一语源的字,如"古"和"故","志"和"识"等。
[ tóng yún ]《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朱熹 集传:“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因以为降雪之典。
[ tóng zé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郑玄 笺:“泽,褻衣近污垢。”后以“同泽”用于军人相称或借指军中共事。清 孙枝蔚《北山》诗:“山中还仗义,同泽见斯人……战士从来苦,谁曾达紫宸!”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我辈同泽有年,敢不忠告?”
[ tóng zhé ]1.同道者。谓思想、行为一致。2.比喻统一。
[ tóng zhěn ]谓共枕而寝。多指夫妻生活。
[ tóng zhī ]1.共知。《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2.犹参佐。《北齐书·高隆之传》:“仪同三司 崔孝芬 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营构,颇相乖异,瀛州 刺史 元晏 请託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3.官名。称副职。宋 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 明 因之。清 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淳化 二年,王显 出镇,张逊 知枢密院事,始以 温仲舒、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始也。”《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知枢密院、同知院并正二名,知院掌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院为之副。”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楔子:“小生姓 王 名 文举,先父任 衡州 同知。”《红楼梦》第二回:“这位 璉 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王闿运《陈景雍传》:“汉阳 同知 张曜孙 者,以文学有重名于世。”4.见解相同。知,“智”的古字。汉 王充《论衡·死伪》:“与世俗同知,则死人之实未可定也。”
[ tóng zhí ]1.指朝臣一同当值。《南齐书·刘悛传》:“﹝ 悛 ﹞转 桂阳王 征北中兵参军,与 世祖 同直殿内。”唐 白居易《梦裴相公》诗:“梦中如往日,同直金鑾宫。”2.指一同当值者。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文献》:“于相国 晚年,尝言身后若得謚文襄,方偿一生志愿。同直皆熟闻之。”
[ tóng zhì gē ]对年龄大于自己的年轻男同志的亲昵称呼。多流行于南方老革命根据地。郭小川《雪满天山路》诗:“同志哥呀,早早儿来!”
[ tóng zhì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公元1862—1874)。
[ tóng zhì ]1.犹同归。2.谓同样效命。3.神态相同。
[ tóng zhǒng ]同一种族;同一民族。亦指同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