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ì sāi lú ]鲈鱼的一种,松江 名产,本名松江鲈。肉嫩而肥,鲜而无腥,有四腮,故称。
[ sì sān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宋史·李穀昝居润等传论》:“五季 为国,不四三传輒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习以为常。”
[ sì shān wǔ yuè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 sì shàn píng ]上面有绘画或文字的四幅屏条。屏条之间的画、文有一定的联系。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
[ sì shàng ]1.指四种上乘的音乐。2.指国君。
[ sì shāo ]在中国古代武术训练方法里,特别注重对于发、舌、齿、指的锻炼,并称此四个部位为四梢。
[ sì shào ]指少师、少傅、少阿、少保。《汉书·王莽传上》:“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资治通鉴·王莽居摄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四少,少师、少傅、少阿、少保也。”
[ sì shě wǔ rù ]常用的一种近似计算法。根据需要,将计算所得的数保留到某一位,剩下的部分,头一个数字不大于4时舍去不计,不小于5时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舍去整数部分时,舍去几位整数就要添上几个0。
[ sì shè ]1.古代四种射礼。即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见《礼记·射义》清孙希旦集解。2.向四面发散、放射。
[ sì shè ]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唐 道绰《安乐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
[ sì shēn ]指作诗在体势、作用、声对、义类四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 sì shén ]1.指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星之精。2.指南海祝融、北海玄冥、东海勾芒、西海蓐收四神。
[ sì shén wén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组成的纹饰。汉 代多用作瓦当、铜镜、墓室和葬具上的装饰。两 晋、南北朝 至 唐 代初年甚为流行。
[ sì shēng ]佛教分世界众生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 sì shēng ]1.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叫做四声。2.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读高平调,符号是“ˉ”)、阳平(读高升调,符号是“ˊ”)、上声(读先降后升的曲折调,符号是“˘”)、去声(读降调,符号是“ˋ”)四类,也叫四声(轻声在外)。3.泛指字调。
[ sì shèng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6.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8.佛教语。禅林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海众菩萨为“四圣”。
[ sì shèng dì ]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 释迦牟尼 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槃。